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章 鲛人泣珠·南海迷雾中的认知围猎(第2页)

今人观此掌故,或觉荒诞。然若细察世间万象,何处不见“鲛人珠影”?昔有楚人卖椟还珠,今有豪商以鎏金马车运送劣质丝绸;昔有鲛歌惑航,今有短视频以十五秒疾速切换画面,令人手指僵直欲罢不能。某当红玉石主播深谙此道:直播间内铺陈敦煌飞天藻井,沉香缭绕间,缅甸翡翠被放置在转轮之上。每当宝物旋至背光处,便有箜篌弦动,灯光骤亮如佛前长明,观者未及细察玉纹,已听得拍卖锤三响,八千件赝品顷刻售罄。此正是“珠玉在前,白骨在后”的现代戏法——那些熬夜蹲守的看客,与南海逐珠的商贾何异?

然破局之道,未必繁复。《淮南子》载渔夫陈三应对鲛人之法:先以黑纱蒙眼,再以蜡丸封耳,最后将船桨绑上铜铃。每当珠光透纱而入,便奋力摇桨,让铃声撕裂魅惑之音。此法看似笨拙,却暗合“收视返听”的修真至理——切断外界侵扰,方显本心澄明。宋人林逋更进一层:他隐居孤山二十年,并非不知山下繁华,而是以“梅妻鹤子”构筑精神结界。每有商人携珍宝求见,他只立在竹篱前吟诵:“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客闻此句,如冷水浇头,顿时从利欲熏心中醒转。原来最高明的防御,从不在见招拆招,而在培育不被侵染的心田。

《云笈七签》有则异闻:唐开元年间,青城山道士夜观星象,见南海方向妖气冲天。遂以松烟墨混入丹砂,绘“洞渊镇神符”于宣纸,令弟子快马送抵泉州港。接符者将符咒贴于船首,再遇鲛人时,但见珠光化作团团鬼火,歌声沦为夜枭哀啼。此术揭示另一重玄机——外力诱惑的强度,永远与内心执念的深度成正比。那些葬身海底的商人,哪个不是怀揣“一本万利”的妄念?正如抱朴子所言:“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则妖惑岂能惑之?”

暮色四合时立于南海之滨,隐约还能听见风中传来的呜咽。那是千百年来未散的执念,是沉船中不甘的亡魂,更是对后世永恒的警示:当我们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我们;当我们追逐珠光时,珠光正在吞噬我们。那些被劫掠的注意力,本可化作观星测海的慧眼,却成了禁锢魂魄的锁链。今人若学得渔夫蒙眼、道士画符的功夫,任他算法如潮、诱惑似海,我自端坐灵台,照见五蕴皆空——如此,方是破了这千年未绝的“鲛人局”。毕竟《楞严经》早有偈语:“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心若不动,风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