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2章 歙州砚底藏寒刃(第2页)

利益反转往往伴随"仪式性背叛"。祝家刻意制造"神罚"假象,既为脱盟寻找道德借口,又震慑其他家族。《墨子·明鬼》说"鬼神之明智于圣人",实则是利用集体信仰为背叛披上天命外衣。断砚裂痕如同精心设计的离婚协议,看似偶然,实则步步为营。

四、歙工末路启新章

三年后,杭州孤山文会上,祝家紫烟墨画出的白鹤竟能引真禽驻足。李家用"金箔入墨"绝技反制,却不知祝九皋已从《天工开物》残页悟出"墨分五魂":以松烟为骨,桐油为血,晨露为髓,再掺入徽州少女的螺子黛,最后滴入叛盟者的眼泪。当开封府查封歙州墨坊时,工匠们早已散作满天星,将七十二道制墨秘法改写为三十六路商帮战策。

《史记·货殖列传》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但真正的商战高手深谙"破利成势"之道。祝家将制墨术拆解重构,实则是把技术壁垒转化为流动资本。这揭示利益反转的终极形态:当固守联盟不如另立山头时,背叛就成了最高级的忠诚——忠于自我存续的本能。

歙州城墙上至今残留着焦黑的"墨刑"印记,那是当年叛盟者被浇铸松烟烫出的疤痕。但往来客商更爱传颂一句当地谚语:"歙砚有眼不识墨,墨中有剑方破局。"正如祝九皋临终前在《墨诀》夹页所书:"所谓盟约,不过是未完成的背叛。"千年后,黄山市档案馆的《徽州墨业志》扉页上,仍可见隐约的紫烟墨痕拼成的篆字——利尽则散,散而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