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4章 科举舞弊录——古代数据攻防战(第2页)

**(隐喻:人脸识别、行为监测等在线监考技术,与清代脱衣搜查同理,皆为数据安全与隐私让渡的无奈平衡。

三、道魔相长:攻防博弈的永恒轮回

嘉庆七年的南京乡试,考官刘凤诰在阅卷时忽嗅到异香。细查之下,发现某试卷用瑞脑香墨书写——此墨遇热显红,正是约定作弊的暗号。他冷笑焚卷,却不知考生早买通誊录吏,将暗记转至他卷。这场"中间人攻击",比现代钓鱼网站更早演绎。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荒诞背后,藏着严密的防弊网络:其岳父胡屠户全程盯考,乡邻作保画押,里正具结担保——这套"多重认证体系",确保考生身份真实。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咸丰年间,有孪生兄弟交替应试,兄通经史,弟精策论,竟共享同一身份登科。这"双账号战术",堪比现代游戏代练产业的祖师爷。

最富机锋的是光绪年间的"关节案"。考官提前约定,凡破题用"夫且"二字,即为暗号。不料此事泄露,众考生争相套用,反使真关节淹没在虚假信号中。这让我想起《孙子兵法》"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当舞弊成为普遍现象,清白反倒成了异常数据。正如现代网络战中,海量虚假攻击反而掩护了真实威胁。

隐喻:区块链技术用共识机制防篡改,与科举"众考官共阅"制度异曲同工;而量子加密的诞生,恰似古代防弊术在数据深渊中的涅盘重生。

本章以科举舞弊为镜,照见数据攻防的永恒真理:安全与自由如同阴阳相生。下章将借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生存哲学,解析如何在算法洪流中守护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