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8章 科举画像考——八股文的标准化测评(第2页)
然真正的高手懂得在框架内起舞。王阳明作《志士仁人》题,破题曰:"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表面遵循朱注,实则偷渡心学思想。这让我想起当代知识博主在平台规范内夹带私货:用"认知提升"包装哲学思考,借"职场技巧"传递处世智慧。正如《菜根谭》所言:"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智慧,古今同辙。
三、脱枷之道:算法暴政下的精神突围
秦淮河畔的月光下,金圣叹批《西厢记》至"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掷笔长叹:"八股文章,亦需有此一转!"遂在《才子必读书》中创"起承转合"新解,将科举模版化为文学批评工具。这种数据模型的逆向运用,比现代黑客破解算法更显高明。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记录的奇事,更显文人风骨:某生故意在八股文中连用十八个"之"字,考官批"如乱石铺街",竟中举人。这种对格式的戏谑反抗,恰似当今网友用乱码、白屏对抗智能推荐。最绝的是蒲松龄,他在《聊斋志异》中借鬼狐之口讥讽:"世间甲乙科,半是阎罗断。"将科举算法比作阴司判案,比现代人对大数据的批判更辛辣百倍。
青藤书屋的雨夜,徐渭酒醒后重读《代白纻词》。当他写下"掩抑摧藏声欲绝,莫是前生冤业来"时,突然顿悟:真正的创作自由不在对抗算法,而在超越评价体系。这让我想起《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当文人们将八股格式看作"彼节者有间"时,恢恢乎游刃皆有余地矣。
隐喻:当代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用"无效直播"解构流量规则,与明清文人的八股戏仿同理,皆为数据霸权下的诗意反抗。
本章以八股文为镜,照见标准化测评的古今困局:算法既为阶梯,亦是牢笼。下章将借《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百态,解析信息战中的谣言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