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7实践体系:通往“道”的路径(第2页)
***星宿、山川、地方神灵:**如五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土地、灶神、门神等。
***仙真:**指通过修炼得道、长生不死的人,如八仙(吕洞宾、铁拐李等)、张天师、全真祖师、南五祖、北七真等。他们是修道者追求的目标和榜样。
***庞大的官僚化体系:**道教的神界常被描绘成一个等级森严、职司分明的庞大官僚体系,反映了现实社会结构的影响。
##五、经典文献:智慧的宝库
道教典籍浩如烟海,统称《道藏》。主要分类有:
***三洞:**核心框架。
***洞真部:**以上清经为主,如《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重存思炼神。
***洞玄部:**以灵宝经为主,如《度人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重斋醮科仪、济度众生。
***洞神部:**以三皇经为主(部分已佚),重符箓禁咒、召神劾鬼。
***四辅:**对三洞的补充。
***太玄部:**辅洞真,如《道德经》及重要注疏。
***太平部:**辅洞玄,如《太平经》。
***太清部:**辅洞神,主要为金丹术(外丹)经典。
***正一部:**通贯三洞,主要为早期天师道经典、戒律、仪范等。
***重要经典:**
*《道德经》(老子):道教最根本经典,哲学基石。
*《南华真经》(庄子):丰富发展了道家思想,尤重心性逍遥。
*《周易参同契》(魏伯阳):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用易理阐述内外丹法。
*《黄庭经》:上清派重要经典,详述人体身神及存思内炼法。
*《阴符经》:短小精悍,阐述天人暗合、修炼之机。
*《抱朴子》(葛洪):系统总结早期神仙方术理论。
*《云笈七签》(张君房):宋代重要的道教类书,内容宏富。
*《太上感应篇》:流传最广的劝善书之一。
##六、文化影响:浸润华夏的基因
道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全面而深刻:
***哲学思想:**深化了“道”、“气”、“阴阳”、“自然”、“无为”等范畴,与儒家、佛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大支柱。
***文学艺术:**
***文学:**神仙传说、志怪小说(如《搜神记》、《聊斋志异》)、游仙诗、道教诗词(如李白、苏轼作品中的道教意象)深受道教影响。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充满道教神仙元素。
***艺术:**道教神仙、洞天福地成为绘画(山水画、道释画)、雕塑、建筑(宫观布局、藻井、壁画)的重要题材。道教追求自然、空灵、超越的审美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
***音乐:**道教斋醮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曲牌、乐器、唱诵独具特色。
***科学技术:**
***化学:**外丹术是近代化学的重要先驱,在冶炼、矿物认识、药物合成等方面有诸多实践发现(如火药发明)。
***医药学:**道教“重生”思想极大促进了中医药发展。道士兼医家者众(如葛洪、孙思邈),在药物学(《本草》)、养生学、针灸、导引、气功疗法等方面贡献卓着。
***天文历法:**道教宇宙观和星占术对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有影响。
***民俗生活:**道教神灵信仰(灶神、财神、城隍、土地、关帝)、岁时节令(春节、元宵、中元节、下元节)、斋醮法事(超度、祈福)、风水堪舆、算命占卜、辟邪驱鬼等习俗已深深融入民间日常生活,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底色。
***武术养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术的理论基础与道教内丹、导引、吐纳、阴阳学说密不可分。道教养生理念(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深刻影响中国人的健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