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一十七、深入地底(第2页)
......
很快,坤與六号的实验场地上,三艘地龙飞船再一次做好了准备。
这一次的地龙飞船是由两艘地龙一号改和一艘地龙三号组成的队伍。
根据现有的设备和地下资料,它们将以两艘地龙一号在前,地龙三号在后的顺序进行深钻。
凭借特制线缆,地龙一号可以无视大多数突然出现的特殊地形,尤其是会导致飞船陷落甚至掉落的情况。
而地龙三号则跟在其中一艘一号的后面,根据情况及时调整下钻的路径。
如今的地龙三号增设了三条特制的救援通道,分别在两侧和尾部,可以在危急时刻对另外两艘飞船进行救援。
而在整个下钻过程中,由于深度增加,大量岩层的阻碍,线控的地龙一号改还好,地龙三号一旦超过一定的深度,就很难与地面联络。
只能通过特殊的量子雷达来确认目标的位置与方向,同时确保自身不会出现偏移。
这时线缆连接的地龙一号反而可以充当一个信号中转,让其保持与地面的沟通。
正因为如此,三艘地龙飞船必须保持始终处于一个很接近的距离。
随着实验开始的指令下达,三艘地龙飞船同时启动,钻入坚硬的地层。
这一次的测试深度设定为地下六十千米——计划中的实战环境。
监控室内,万院长紧盯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流,李建设站在一旁,时不时调整参数,确保一切运行正常。
“一号改A已突破五百米,线缆供电稳定。”
“一号改B在改A右侧一百米的距离,状态良好。”
“三号机保持安全距离,跟在一号改A后方,随时准备支援。”
随着深度计数字不断跳动,监控室内的气氛越发凝重,当深度突破五千米时,一号改A突然传来刺耳的警报声。
“改A发现大型地下空腔,预计范围超过一平方千米,空腔高度推测为二十米。”
“改B情况怎么样?”
“一切正常,没有发现空腔。”
“通知三号改变路径,变更至改B后方,改A做好固定和防坠落准备,继续下钻。”
改A迅速展开应急程序,尾部弹出锚定爪,深深嵌入岩壁,线缆自动收紧,提供额外支撑。
“锚定完成,开始下探空腔底部。”
与此同时,改B调整路线,向更稳定的岩层靠拢。
三号机紧随其后,量子雷达锁定改B的信号,确保间距精确控制在五十米内。
“空腔底部确认,深度五十二米,岩层结构稳定。”改A传回数据。
“收到,继续下钻,保持线缆张力。”李建设快速回应。
随着深度增加,期间各种问题不断出现,甚至还有大量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地龙飞船彻底损毁的情况。
不过都在充足的预案和三位操作员极为强悍的操控能力下得以化解。
“深度五十九千米,目标在望!”
最后一千米,三艘飞船呈三角阵型,它们各自的船身上都密布着伤痕,改A甚至还有一个巨大的凹陷—那是在一个大型空腔中被落石砸到的。
改B要好一点,但是尾部也出现了明显的破损,那是被地下暗流冲到岩层上的痕迹,好在线缆经受住了考验。
钻头轰鸣中,深度计终于跳至六十千米。
“抵达目标深度,所有系统正常。”
“模拟核弹安置装置已经分离,执行小队准备进行下一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