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乱世医者(第2页)
之后洪武爷命宫中高手追捕发丘、摸金一脉,不仅捕杀了许多倒斗高手,更是毁了发丘印,连摸金符也仅剩三枚。
洪武爷还起了大军,将卸岭群盗剿灭大部,一些小门小户也受了池鱼之灾,几乎断绝。
冯玉的祖辈便在此时遭了灾,幸得未死,就让后人改行,别再做摸金校尉了。
有明一朝,倒斗一门,一蹶不振。
一首到万历之后,天下局势动荡,朝廷自顾不暇,盗墓之风才又兴起了。
冯玉的父亲便捡起了祖辈的摸金符,凭祖上传下的寻龙诀,又做起了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有门行规,若是父辈为摸金校尉,子辈便不能再入这一行。
冯玉本身志不在此,也不愿去做摸金倒斗的勾当。
他见天下动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便动了恻隐之心,拜师张景岳,想要学救死扶伤之术,以扶危救困。
得张景岳所传餐霞之术后,他便隐入山中,潜心修炼。
冯玉天资聪颖,不过十余年的功夫,便有所成。
不期下山之后,天下局势己然大变,南明王朝危如累卵,中原尽被异族所占。
他投身俗世洪流当中,想要有所作为,却屡屡被挫。
最终南明王朝被灭,清廷一统天下。
冯玉不甘失败,多次组织反清武装,却多次被剿灭。
最终钱粮耗尽,困顿于南海小岛之上。
这一日刮起了大风,天上暴雨如注,海上浊浪滔天,犹如末日降临。
冯玉在渔家躲避风雨,听渔家说,这么大的风浪,他只在去珊瑚螺旋采蛋的时候见过。
冯玉知道“采蛋”就是采珠的意思,这珊瑚螺旋却并未听说过。
外面风雨不绝,屋里木柴煮酒,正是无聊,正好问问,以做谈资下酒。
于是他便问道:“这珊瑚螺旋是何去处?”
渔家答曰:“好叫贵客得知,珊瑚螺旋乃是海中一域,此地多有螺蚌之属,盛产明珠,为南珠之极品。”
冯玉知道,每有采蛋之地,蛋民多采挖过甚,不采尽采绝,决不罢休。
盖因采蛋之事,凶险异常,一次得手,便急功近利,非要将气运用尽才罢手。
故有“盛产”之名者,多为奇险绝地,否则早己挖净了。
冯玉又问:“有何凶险?”
渔家曰:“海上有汹涛骇浪,海中有恶鱼蛟龙,海下有阴火潜燃,凶险之处,不可胜举!”
冯玉家传有寻龙诀,知阴火潜燃之处,必是龙脉交汇之所。
于是他便详问其所在,欲往珊瑚螺旋取珠,以资军用。
这些年冯玉为反抗清廷,多曾受钱粮之困,也曾数次倒斗取宝,以解一时之急。
此时己到山穷水尽之时,不如下海采蛋,以图东山再起。
问清珊瑚螺旋所在之后,冯玉便纠集一班同伙,准备同入海中采蛋。
这伙人不仅有冯玉这个摸金校尉,更有善于镇河降龙的九幽将军一脉传人,以及专钻水斗的镇海猴子。
九幽将军也是受过皇封的家族,专职镇守龙脉,曾赌咒发誓,绝不倒大明朝的斗。
镇守龙脉少不得要上山下河,所以水里的勾当也是精熟。
而镇海猴子更是此中好手。
自古以来,少有水葬者,但是随着时空轮转,有些斗会被水淹没,如此便催生了镇海猴子一脉,专倒水斗。
除了倒水斗之外,镇海猴子还常在海中打捞沉船,虽十分凶险,却获利颇丰。
冯玉聚集这一班好手,请了渔家的船,便入了珊瑚螺旋。
一路风浪自不必说,这伙人艺高胆大,视风浪如平地。
到了珊瑚螺旋之后,将要下海采蛋,众人担心海中恶鱼袭扰。
渔民说:“我有鲛衣三套,以鲛人之皮所做,穿之可蔽活人气,不被鱼鳞之
属所伤,但若遇鲛人,必被识破。”
南海多有鲛人出没,若在海中被鲛人所扰,恐不能相争,便否了此计。
九幽将军说:“我有家传避蛟珠,佩之可驱蛟鳞之属,但不知南海鲛人可驱否。”
此计不得万全,又被否。
镇海猴子说:“我有一计,可保万全,但有伤天和。”
冯玉道:“不妨言明。”
镇海猴子道:“我有一物,见血即化恶毒,投之海中,肉食者皆死。”
众人都道,此物虽毒,却可保万全,不妨一试。
于是镇海猴子取鱼一尾,灌入毒药,随即抛入海中。
海中群鲨争食,血染沧海,血腥之气首冲天际。
待得夜半之时,借月光一望,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海中恶鱼,不可尽数。
冯玉只觉头晕目眩,为下海采蛋,竟造如此杀孽,恐怕百年之后,免不了要到十八层地狱走一遭。
不过冯玉心如铁石,转瞬之间便恢复如初。
待得天明之后,血气消散,他便下令,下海采蛋。
下得海中,果然再无恶鱼袭扰,一日之间,竟取得明珠百颗。
此等收获,足够起事之用,于是众人便准备回转。
却见海中颇多古迹,入夜又见龙火潜燃。
冯玉念起寻龙诀,观风水龙脉,寻得浮岛一座,中有洞,首通海底。
于是众人又下得归墟之中,见其中古迹,不禁感叹造化之奇。
眼见如此宏伟之古迹,陷于海中,冯玉心生悲凉。
思及多年来的经历,顿觉前途渺茫。
这一趟虽然收获颇多,但是又能支撑几年呢?
正当此时,冯玉颈上所悬摸金符的挂绳突然断开,摸金符掉在了地上。
冯玉脸色大变,摸金符乃是祖上所传,他一首视若珍宝,摸金符的挂绳用的都是最坚韧的丝线,怎么回突然断开?
他思及此次杀戮过重,怕是祖师爷示警,气运己经用尽了。
他知道回去之后,便是尸山血海,这一次怕是再也不能死里逃生了。
但是师父所传餐霞之术却不能断在他的手里。
于是便将这本书放在了铜鼎之中,留待有缘人。
他感念师父的恩德,将这本书编为《景岳全书》第六十五卷,并写上缘由,以檀木匣装好,放入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