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是那个周周 作品

第438章 巴中三号桥的诡异传说(一)(第2页)

随着核算的深入,桥的建设费用不断攀升,从最初的估量涨到了 800 万元,最终更是超过了千万元。这个天文数字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如何筹集这笔巨额资金成为了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建设者们想尽了办法。他们向材料商赊欠材料,向银行贷款,同时采取了通过草坝街、江北部分区域连片开发,用开发带动修桥的策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 1994 年 9 月 29 日,让三号桥项目得以破土动工 。

除了资金问题,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也接踵而至。由于资金限制,三号桥设计为传统的石拱桥,无法使用大型设备,只能采用传统方法:围堰浇墩、搭木架砌拱 。然而,动工不久就遇到了大麻烦。三号桥下巴河水深 9 米,二号桥墩所在处是一个深潭,枯水期水深 11.7 米,往下一挖还有 5 米厚的砂卵石层。这不仅容易渗水,而且在垒围堰时极易垮塌 。

在初冬寒冷的河水中,上千人齐心协力,整整往河里甩了十几万条沙袋,才终于将深潭围住。为了压实底部的砂卵石层,防止塌方,又继续投入了几十万沙袋 。然而,当要抽空围堰里的水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最初组织了 20 台农用机抽水,却怎么也抽不干。头一天眼看着水要见底了,隔了一夜又是满满一围堰水。仔细查看才发现,围堰里面有连通外边的石腔,即便增加机器开足马力抽,依然无济于事 。

围堰的水抽不干,桥墩就没法下桩,工程进度严重受阻。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 40 天,施工现场人声鼎沸,两岸围观的市民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传言这是老龙潭,下面有龙王爷,水不可能抽干 。面对这一困境,指挥部心急如焚,高标号的水泥浆灌进去,瞬间就被冲散,加大用量也毫无效果。找外边的专业施工队,对方给堵漏的报价高达 200 万元,这让资金紧张的建设方难以承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