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纸上谈兵(第2页)
李俊心里十分的开心,自已是会养宠物的,一个个都养的好极了。
李俊任由贴身侍女帮自已净手,崔氏一句:“俊儿今天晚上要早点休息,娘亲回院子里打几把麻将先,小家伙们也跟着我一起去我院子里。”
李俊等娘亲带着一群爪牙,浩浩荡荡的回自已的院子后,便来到了书房。
李俊等白七娘在沙盘上,用各色小旗子标注好敌我双方的态势,才从墙上挂着的巨大的西域地形图上移开目光。
李俊接过大总管罗七娘子递过来的香烟,玉石过滤嘴冰凉的手感,让他回过神来。
李俊猛地吸一口烟,对于现在的战事,他无能为力。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
这并不是说领兵在外的将军跋扈,“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核心含义是:
将领在前线指挥作战时,因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必机械遵循君主远在后方的指令,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断。
这句话强调战场自主权:古代通讯不便,后方难以实时掌握战局,需赋予将领临机处置权,避免因教条执行命令而错失战机。
同时也体现权责统一:将领需对作战结果负责,因此必须拥有根据实际调整策略的权力,这是战争规律的客观要求。
这一切都是源于实战经验:此话最早出自《孙子兵法·九变》,后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原则,被历代兵家推崇。
李俊知道自已不会打仗,如果由自已全权指挥这次战争,他觉得自已才是真正的纸上谈兵。
李俊知道自已比不上赵括,人们对赵括的传统印象:纸上谈兵的失败者。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长平之战中取代廉颇为主将,因机械套用理论、不察敌情,导致赵军惨败(秦军坑杀赵卒约40万)。
后世以“纸上谈兵”讽刺空谈理论、脱离实际之人,赵括成为典型反面教材。
赵括为名将赵奢之子,自幼学习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史记》),并非完全无才。其父赵奢曾评价他“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指出其缺乏对战争残酷性的敬畏,但未完全否定其能力。
长平之战中,赵国因国力耗尽(“秦赵相拒长平,而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被迫决战。
赵括可是在粮草断绝、君主强令出击的被动局面下参战,非完全因个人指挥失误导致失败。
秦军主帅白起为战国名将,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赵括在被围断粮四十六日的绝境中,仍能“组织士兵四路突围”
(《史记》:“括出锐卒自搏战”),最终战死沙场,并非完全怯懦无能。
而赵国决策层(如孝成王)误信秦国反间计、临阵换将,以及后勤崩溃等因素,均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赵括为结果背锅的成分较大。
赵括作为首次独立指挥大战的将领,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坚持抵抗数月,且战死不降,体现了军人气节,其失败更多是制度与战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