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清逸 作品

第二百零二章:危险且美味的食物

南方人称之为花甲的贝类,到了山东它叫嘎啦,而在辽宁葫芦岛,这种贝类又被叫作“蚶子”。

同一种海鲜,竟然有如此多的名字。

花甲虽然富含高蛋白,但是长久以来,它都是一种危险的食物。

由于一直以来,人们饮食脂肪摄入严重不足,而蛋白质的代谢又需要大量的脂肪。

花甲和兔子肉一样,吃多了身体被迫透支本已匮乏的能量储备。

这种能量失衡的状态,人们形象的称之为“刮油。”

吃花甲和兔子肉,看似填饱了肚子,实则让人越吃越饿,最终加速了体能的透支。

所以花甲一直以来,被沿海地区视而不见的食物之一。

饥荒年代,宁愿饿的发抖,人们也不愿意碰这唾手可得的食物。

只要吞下肚,就未必能熬过三日。

但是视而不见,却还能多活几日。

于是沿海滩涂上,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

越是饥荒,花甲越是泛滥成灾。

可是到了丰年,这种贝类反倒是不够吃。

二十一世纪,生产技术获得了空前的提高,物质极度的丰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渔家的餐桌上少不了花甲的身影。

甚至是要靠人工养殖,才能满足人类的饮食需求。

这种海鲜与其独特的海鲜滋味,为寻常的一餐平添了几分质朴的鲜美。

李俊五年前一批批的往南方沿海地区,派出去大量的族人。

关中这片土地,已经被耕种了万年,土地早已经贫瘠不堪。

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就加大了开荒。

而毫无节制的开荒,大肆的破坏植被,又造成了水土流失。

李俊是见过一千多年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他也有幸,从二十一世纪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看到了没有被破坏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

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而且他还有能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李俊大力支持农家,研究更优良的种子,更高产的种植技术,以期待以最少的地,养活更多的人。

另外他大举进军南域,以实际行动告诉整个关中的人们,南方到底有多富足。

五年来,陇西李氏水陆两路,源源不断运回来的各种物资,狠狠地冲击了关中的物价。

李俊一举把长安城,洛阳城的粮食价格打到最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六文钱一斗。

李俊要让整个关中人知道,靠种地挣不到钱,让大户人家把目光从土地上移开。

南方一船船,一车车运回来的香料,也让平常人家能吃到香料,人们也多了些保存食物的方法。

源源不断沿大运河运回来的各种名贵木材,也让关中人少了些砍伐。

建筑材料上,李俊大力投入水泥窑,砖瓦窑的建设。

源源不断运回关中的咸鱼干,又让原本就让他弄得,不足之前十分之一的盐价,依然吃不起盐的人们能吃到盐。

同时,这也让沿海地区的各族人民,能够依靠捕鱼过上好日子。

李俊做的这一切,天下有识之士也都看在眼里。

关中各大家族,也深深的为他的一片赤子之心打动,才在陇西李氏大房族长的一封信邀约下,达成了关中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筑坝留沙等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