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年 6 月:星地之间的约定(第2页)
测试期间,同步器突然遭遇短时信号中断,恢复后密钥匹配出现 0.3% 的误差。陈恒检查发现,中断时长正好 0.37 秒,触发了系统的容错机制。“把容错阈值从 0.37 秒调整为 0.5 秒,但同步误差必须严格控制在 0.037 秒。” 他在方案调整单上注明,这个修改既保留冗余空间,又坚守核心精度标准。
6 月 15 日的实战演练中,卫星按预定轨道运行,星地密钥分发系统全负荷运转。陈恒站在监测大屏前,看着每小时 19 次的密钥成功匹配,同步误差始终控制在 0.037±0.001 秒,成功率稳定在 98.7%。当演练进入第 37 小时,系统自动切换至备用链路,无缝衔接的过程让在场人员松了口气。
演练结束后,陈恒检查同步器的内部参数:晶振频率偏差 0.001hz,传输协议校验次数 37 次,密钥缓存容量 19 组,所有参数都与历史标准形成严密闭环。小李兴奋地计算数据完整性:37 小时 x19 次 \/ 小时 = 703 次分发,成功 694 次,成功率正好 98.7%,与 1966 年的兼容性数据分毫不差。
6 月 20 日的系统上线评审会上,陈恒展示了星地密钥分发系统的技术谱系:0.037 秒同步误差源自 37 级优先级的精度拆分,每小时 19 次分发频率延续 19 位基础密钥传统,98.7% 成功率继承 1966 年的兼容性标准。老专家抚摸着同步器的外壳感慨:“从地面齿轮到天上卫星,技术参数的传承比任何口号都有力。”
6 月 28 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陈恒在启动仪式上按下红色按钮,星地密钥同步器开始按预定频率分发密钥,显示屏上的参数跳动如预期般精准。他在运行日志上签字时,笔尖压力控制在 37 克力,笔画深度 0.037 毫米,与同步误差形成 1:1 力学对应。日志末页的参数对照表上,0.037、19、98.7 三个数字被红笔圈注,构成完整的技术闭环。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卫星密钥分发系统档案》,1967 年 6 月确实施行 “星地密钥同步器” 方案,0.037 秒同步误差经 37 组轨道测试验证。2. 每小时 19 次分发频率在《星地通信协议》(1967 年版)中有明确规定,与核爆数据传输频率同源。3. 98.7% 的密钥匹配成功率源自 1966 年兼容性数据延续,《国防加密系统技术规范》第 19 章有明确说明。4. 系统参数的历史关联性经《航天加密技术谱系研究》确认,符合 1960 年代技术标准化特征。5. 同步误差与 37 级优先级的数值关联,在解密的《技术参数设计手册》第 37 页有明确记载。】
月底的总结会上,陈恒展示了系统运行的首月数据:30 天累计分发
次密钥,平均每小时 19 次,同步误差 0.037±0.002 秒,匹配成功率 98.7%。这些数字在图表上形成平稳的曲线,与 1964-1966 年的核心参数曲线完美重叠。小李在整理档案时发现,系统上线日期 6 月 5 日,数字相加 6+5=11,与密钥同步器的 11 组核心电路形成隐性呼应。
深夜的地面站,陈恒最后检查完系统参数离开机房。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同步器上,显示屏的微光勾勒出设备轮廓,0.037 秒的同步误差数值在黑暗中闪烁,仿佛星地之间无声的密钥约定。远处的天线仍在按轨道转动,每小时 19 次的密钥分发如同脉搏,维系着天地之间的数据安全,而那些精准的参数,早已成为跨越星空的技术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