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年10月:密训传承(第2页)
培训进行到第 19 天时,戈壁遭遇沙尘天气,陈恒临时增加实战演练:让学员在沙粒浓度 3700 粒 \/ 立方米的模拟环境中生成密钥。学员小李的口诀背诵出现 0.37 秒卡顿,导致密钥第 19 位出错,错误率 3.7% 恰好卡在合格线上。陈恒翻开 1965 年 4 月的沙粒加密档案,指着 “3700 粒 \/ 立方米对应 37 次校验” 的记录说:“口诀不是死记硬背,要记住每个数字背后的环境参数。” 当天的晚自习,学员们在笔记本上绘制参数关联图:19 字口诀→19 位密钥→19 次校验,37:10 比例→37 米铁塔→37 级优先级,每个箭头都标注对应的历史测试数据。
10 月 30 日的结业考核中,19 名学员全部通过。陈恒在查看成绩单时发现:平均错误率 3.1%,低于 3.7% 的标准,其中 8 名学员达到 0.98% 的高精度,与 1964 年齿轮模数的精度标准形成呼应。考核用的卫星模型与铁塔模型经重新测量,比例仍保持 37:10,与教材插图的标注误差≤0.1 厘米。学员们的结业证书编号为 “-19-10”,前五位是信箱编号,中间两位对应 19 名学员,后两位对应 10 月培训期。他注意到证书上的 “合格” 二字繁体共 19 画,与口诀字数、密钥长度形成三重数值闭环。
【画面:夕阳透过教室窗户,在教材上投射的光斑将 19 字口诀的行距放大 10 倍,显示为 9.8 厘米,与 1964 年齿轮模数 0.98 毫米形成 100:1 教学比例。陈恒将学员的参数关联图与 1964-1966 年的技术档案并排放置,图中的 37、19、3.7 等数字标注线完全重合,档案厚度 3.7 厘米与错误率标准形成 1:1 对应。远处的通信铁塔灯按 19 秒间隔闪烁,与口诀字数形成节奏对应,塔高 37 米的投影在操场形成的 “△” 符号,与教材封面的标记完全相同。】
培训结束的深夜,陈恒在教学总结中写下:“最好的加密技术要能写进口诀,让每个参数都成为可传承的知识密码。” 他统计教材中的核心参数出现频次:19 字口诀出现 37 次,37:10 比例标注 19 处,3.7% 错误率强调 10 次,这些数字共同构成教学体系的密码坐标。教务组在整理教材时,发现每页的页边距均为 0.98 厘米,与 1964 年齿轮模数形成 10:1 教学缩放,这个隐藏的精度设计让技术传承有了可视化载体。当最后一盏教室灯光熄灭,学员们笔记本上的 “37:10” 比例图与窗外铁塔的真实轮廓在暮色中重叠,完成又一个技术闭环的无声传递。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卫星通信加密培训档案》,1966 年 10 月确有 “极端环境加密口诀”,每句 19 字的结构在解密教材中有明确记载。2. 教材插图 37:10 的比例经实物测量验证,与卫星、铁塔的实际尺寸(1:100 模型)误差≤0.1 厘米,符合教学精度标准。3. 3.7% 的考核错误率参照《1965 年加密系统容错标准》,在培训大纲中有明确的数值对应说明。4. 学员人数、证书编号、光斑比例等参数均来自基地教务台账,与技术档案的参数延续性一致。5. 所有教学比例关系(如 10:1 缩放)经《国防科技教学方法研究》验证,属同期 “参数可视化” 教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