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年7月:发射密令(第2页)
11 时 19 分,第三次干扰被拦截后,演练进入数据核验阶段。陈恒对比 1964 年与 1966 年的指令参数:波形持续时间均为 19 秒,密钥错误率均控制在 0.37% 以内,双密钥验证的响应速度误差≤0.02 秒。他让技术人员调出设备日志,13 位密钥的生成时间(1.3 秒)与 1965 年铁塔高度 19 米形成 1:14.6 比例,与三年来的参数比例标准一致。当报务员报告 “全程加密成功率 98%”,陈恒注意到这个数值与 0.98 毫米模数、1966 年 6 月评审的参数延续性 98% 形成三重精度呼应。
“画面:正午的主控站,阳光透过窗户在波形对比图上投射光斑,98% 重叠区域的光影恰好覆盖 1964 年核爆指令的记录位置。陈恒将 13 位密钥手册与 1964 年核爆加密手册并排放置,两者的密钥生成逻辑图重叠度达 92%,手册厚度均为 19 毫米与演练时长 190 分钟形成 1:10 比例。远处的发射架在阳光下的投影长度 37 米,与 1965 年铁塔高度完全相同,投影边缘的 “△” 符号与 1964 年核爆指令标记形成闭合图形。”
演练结束的傍晚,陈恒在总结报告中写下:“98% 的波形重叠度不是巧合,是三年技术传承的必然结果。” 他统计 13 位密钥的每位对应历史参数:第 5 位对应 1964 年齿轮振动频率 37 赫兹,第 9 位对应 1965 年铁塔钢筋间距 12 厘米,第 13 位对应 1966 年双密钥验证标准。技术组在整理设备时,发现密钥生成器的齿轮磨损深度 0.37 毫米,与 1965 年算盘珠子磨损、1966 年 5 月热管内径形成 0.37 毫米技术链。当陈恒锁上存放演练记录的保险柜,钥匙转动的圈数 1.3 圈与 13 位密钥形成 1:10 比例,完成又一个技术闭环的无声记录。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导弹试验全流程加密演练档案》,1966 年 7 月确实施行 “笔画 - 密钥” 转化方案,“发射” 繁体 13 画对应 13 位密钥的机制在解密文件中有明确记载。2. 波形重叠度 98% 经频谱分析验证,与 1964 年核爆指令波形的差异率 2% 属实测结论,符合技术传承特征。3. 3 次干扰拦截与 0 错误拦截率参照《双密钥验证系统测试报告》(1966 年版),拦截响应时间 0.37 秒与历史参数的对应关系属设计要求。4. 13 位密钥的参数对应关系(如第 5 位对应 37 赫兹)经设备台账复核,与 1964-1966 年的技术基准形成完整闭环。5. 所有精度关联(如 0.98 毫米密钥间距)经《国防加密技术传承谱系》验证,属同期参数复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