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87章 年8月:点火密拍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8 月戈壁试验场通信站,报务员的手指在密码机按键上规律起落,每秒 2 次的按键节奏在示波器上形成稳定波形,与 1964 年 10 月 16 日核爆指令传输波形完全重合。特写 “点火” 繁体二字的笔画拆解图,19 画的每一笔都标注对应的二进制码,第 19 画捺笔的倾斜角度(37 度)与量角器刻度精确吻合。数据流动画显示:19 画密钥 =(9 画 “点”+10 画 “火”),0.37% 错误率 =(7 次错误 ÷1900 组数据),两者叠加生成的 “19+0.37=19.37” 与 1964 年 3 月的笔画基准角度 37 度形成 0.52:1 的技术延续比。字幕浮现:当每秒 2 次的按键声穿越戈壁,19 画的汉字笔画正在续写核爆加密技术的传承 ——1965 年 8 月的演练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中国密码人用肌肉记忆固化的加密节奏。】

【镜头:陈恒站在通信站操作台前,“点火” 指令的繁体字样在黑板上用红粉笔标注笔画数,“点” 字的第九画折笔处标注 “10” 二进制码,“火” 字的最后一笔捺画标注 “11”。报务员们在模拟设备前就座,手指悬停在按键上,练习本上标注的 “每秒 2 次” 节奏线与节拍器的摆动频率同步,误差控制在 ±0.1 秒内。远处试验场的导弹发射架轮廓在高温中扭曲,通信天线的指向角度(37 度)与 1964 年的笔画基准角度对应。】

1965 年 8 月 12 日清晨,戈壁的温度已升至 37 摄氏度。陈恒提前两小时来到通信站,第三次检查 “点火” 指令的加密参数:繁体 “点火” 二字共 19 画,对应 19 位二进制密钥 “”,每画的起笔方向与按键布局的对应表已贴在设备旁。他让报务员小李试传一次,按键节奏忽快忽慢,最快时达每秒 2.5 次,最慢时仅 1.7 次。“核爆时的 2 次 / 秒是经过验证的安全节奏,” 陈恒用红笔在小李的练习本上画节奏线,“快了易出错,慢了延误时机,必须像时钟一样精准。”

9 时整,演练正式开始。第一组 “点火” 指令由报务员小张传输,19 位密钥的输入过程中,第 7 画竖笔出现 0.3 秒延迟。陈恒在监测屏上标记这个错误,对应的二进制位从 “01” 变成 “00”,误差率瞬间升至 5.3%。“第 7 画是关键转折点,” 他在总结时指出,黑板上的 “点” 字第七画被圈出,这个 37 度倾斜的撇画对应抗干扰算法,延迟会导致加密强度下降 37%。操作台上的节拍器开始工作,每分钟 120 次的滴答声与每秒 2 次的按键节奏完全同步。

【特写:陈恒的手指在 “点火” 笔画拆解图上滑动,指尖停在第 19 画捺笔处,此处标注的 “容错率 0.37%” 与 1964 年 10 月 20 日的数据传输误差率完全一致。报务员按键的压力计显示 37 克力,与 1963 年签名压力形成技术呼应。示波器上的 19 位密钥波形,第 10 画(“火” 字首笔)的振幅(3.7 伏特)与其他笔画形成明显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