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年10月1日:秒表密时
卷首语
【画面:1964年10月1日的马兰基地演练场,秒表指针从12秒刻度快速回落至7秒,红色标记线与核爆当天的实际传输时间“7秒”完全重合。特写“起爆”指令的加密流程优化对比图,左侧12秒流程包含5个验证步骤,右侧7秒流程精简为3个核心步骤,被删减的步骤用虚线标注,保留的“笔画方向校验”“笔迹压力验证”环节与1964年9月的优化标准完全对应。数据流动画显示:7秒=(11位密钥传输时间3秒)+(双重校验时间4秒),12秒-7秒=5秒优化量,与1964年8月的部首加密层级数形成数值关联,7秒最终时间与核爆当天的“15时00分07秒”指令发出时刻形成历史闭环。字幕浮现:当秒表的每一秒都关系指令成败,时间压缩的不是流程而是冗余——1964年国庆演练的7秒不是巧合,是中国密码人用千次测试校准的实战时间基准。】
【镜头:国庆演练的通信站,红旗在风中飘扬,密码机的指令传输指示灯每1秒闪烁一次,首次演练的秒表停在12秒时,陈恒的手指在设备操作面板上悬停,指尖阴影恰好覆盖“验证步骤”按钮。二次演练的秒表指针划过7秒刻度时,“传输成功”的绿色信号灯与远处的国庆升旗时间(7时整)形成隐秘呼应。练习本上的时间记录页,12秒旁标注的“冗余步骤:2处”被红笔圈出,与7秒旁的“优化后步骤”形成清晰对比。】
1964年10月1日清晨6时,马兰基地的国庆加密演练准时开始。当报务员小李输入“起爆”指令,秒表开始计时,陈恒站在操作台前,盯着屏幕上的加密进度条——当进度条走完时,秒表显示12秒,比实战要求的8秒超出4秒。“再传一次,”他声音低沉,指尖在笔记本上记录传输各环节耗时:笔画拆解3秒,密钥生成4秒,双重校验5秒。第二次演练结果依旧12秒,最后一步校验完成时,他注意到设备自动弹出的“冗余校验提示”,与9月优化时的潜在问题预警完全吻合。
升旗仪式结束后,陈恒立刻召开紧急分析会。他将12秒流程拆解为5个步骤,在黑板上用粉笔标注耗时:“部首提取1.5秒、笔画计数2秒、方向校验2.5秒、压力验证3秒、密钥合成3秒。”当手指指向“部首提取”和“压力验证”环节时,停顿道:“这两步可以合并,部首特征已包含在笔画方向里。”他画出新流程:保留“笔画计数→方向校验→密钥合成”3个核心步骤,删除单独的部首提取和压力二次验证,预计可压缩5秒。报务员小张皱眉:“会不会影响校验精度?”陈恒翻开9月的测试报告:“37克力的笔迹压力在方向校验时已同步验证,误差率0.3%不变。”
【特写:陈恒用秒表测量单步骤耗时,笔画计数环节稳定在2秒,方向校验压缩至2.5秒,密钥合成2.5秒,三者相加恰好7秒。他在练习本上画步骤简化示意图,被删减的步骤旁标注“与1964年9月终极校验重复”,保留步骤的时间分配比例(2:2.5:2.5)与11位密钥的二进制结构形成技术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