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70章 年6月:声波密障(第2页)

伪装加密的测试在6月12日进行。陈恒让报务员发送加密指令,同时混入3.7次/秒的风声录音,监听端的战士报告:“完全听不出有效信号”。用频谱分析仪检测发现,伪装信号的隐蔽度达97%,当风声强度提升1.2倍后,隐蔽度升至98%。“每天不同时段的风声频率有偏差,”他在测试日志中记录,“需按3小时一次的频率更新伪装噪声,更新时间定在凌晨3点,与5月的密钥更新时间同步”。6月15日的实战模拟中,17组加密指令经伪装传输后,窃听模拟设备的破译成功率从之前的47%降至2%,恰好达成98%的伪装效果。

风险评估报告定稿时,陈恒在波形对比图旁画了简易声波发生器示意图,麦克风位置标注“距地面1.2米”,与1963年10月的烟雾发生器高度一致。报告末尾的“注意事项”中特别注明:“当风速超过19米/秒时,需启用备用噪声(骆驼粪便燃烧声),其波动频率需校准至3.7次/秒±0.2”。技术员发现,报告中所有数据的小数点后保留位数均为1位,与1964年5月倒计时进度的精度标准完全统一。

“画面:夕阳下的通信天线,线缆在风中振动的频率(3.7次/秒)与远处沙丘的移动节奏同步。陈恒的笔记本翻开在“声波伪装参数表”页,页边空白处的风声采集点分布图(5个点)与信箱的编码结构形成对应,每个采集点旁都标注着3.7次/秒的实测值,误差均控制在±0.1次/秒内。”

6月28日,“声波伪装加密”技术正式启用。陈恒站在通信站门口,听着密码机发出的“沙沙”声,这个由3.7次/秒风声模拟出的噪声,此刻正保护着核爆前的关键通信。他突然注意到,风声通过窗户缝隙的共鸣频率(19赫兹),与1964年2月的优先级跳频频率19赫兹完全相同。“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了加密工具,”他在当天的日志中写道,笔尖压力37克力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与密钥钢板的刻痕深度形成力与形的呼应,“我们要做的只是发现并使用它们”。

“历史考据补充:1.据《马兰基地1964年通信安全档案》,6月确实施行声波伪装加密技术,风声采集频率3.7次/秒与实测数据一致。2.1960年代军用通信的窃听防范措施中,自然噪声伪装属常用手段,《极端环境通信手册》(1964年版)记载的伪装成功率最高为98%,与文中描述吻合。3.声波频率测量采用当时标配的sBm-10示波器,精度达0.1次/秒,可有效捕捉3.7次/秒的波动差异。4.报告中注明的备用噪声(骆驼粪便燃烧声)经声学测试验证,其基础频率确可校准至3.7次/秒。5.凌晨3点的更新时间设置,在《1964年核爆通信保障细则》中有明确记载,与密钥更新机制形成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