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66章 年2月:优先级密频

卷首语

“画面:1964年2月的马兰基地通信机房,示波器屏幕上两条绿色曲线交叉成60度夹角,一条代表信箱的传输优先级(37级),另一条代表核爆当量增长曲线,交叉点的坐标(37,60)与1963年12月的签名压力数值形成关联。特写测试日志的优先级表格,37级对应的跳频间隔(0.3秒)与1963年烟雾信号的“点”信号长度完全一致。数据流动画显示:37级优先级=(+信箱编码总和)÷1527(设备信道数),60度夹角的正切值(1.732)与1962年7月的温度加密参数(42c)形成数学关联,两者叠加生成的“37x1.732≈64.08”与1964年的年份数字形成技术节点呼应。字幕浮现:当优先级旋钮旋至37级刻度,每一次频率跳动都在守护核心数据的传输通道——1964年的跳频技术不是简单的参数调整,是中国密码人用优先级算法构建的核爆通信安全屏障。”

“镜头:通信机房的紧急照明灯光下,、信箱的传输指示灯同时闪烁红色告警,仪表显示并发量超出设计值37%,陈恒的手指悬在“优先级设置”旋钮上,旋钮刻度“37”与他笔记本上的红色标记完全对齐。特写示波器屏幕,两条曲线在60度夹角处稳定运行,下方的频率计数器显示跳频次数(每分钟37次)与1963年雷电密码器的放电频率同步。远处核爆模拟控制台的红灯亮起,与通信机房的告警灯形成明暗呼应。”

1964年2月15日清晨,马兰基地的通信机房弥漫着松节油的气味。陈恒盯着信箱的传输指示灯,连续闪烁的红色信号表示并发量已突破设计极限,屏幕显示的“过载37%”字样与1963年的最高优先级数值完全一致。他推开设备柜门时,听见内部继电器的嗡鸣频率(每秒3次)与摩尔斯电码的紧急信号频率相同,柜门内侧贴着的“最大并发量:120条/分钟”标签已被汗水浸湿,边角卷曲的弧度(60度)与后来的曲线夹角意外吻合。

上午9时,核爆前最后一次通信压力测试正式开始。当传输量升至152条/分钟时,信箱的加密模块出现延迟,最后一组核爆核心数据(当量参数)卡在传输队列第37位。陈恒立刻转动“优先级设置”旋钮,金属刻度盘在37级位置发出轻微卡顿声——这个数值来自三个月的测试总结:37级既能保证核心数据优先传输,又不会挤占常规通信带宽。“跳频间隔设为0.3秒,”他对报务员说,指尖在操作台上的跳频公式旁敲击,节奏与1963年烟雾信号的发送间隔完全一致。

“特写:陈恒在测试日志上绘制优先级曲线,铅笔移动的角度(60度)与直尺测量的夹角精确吻合,曲线顶点标注的“37级”旁,用红笔写着“对应核爆数据传输成功率100%”。示波器屏幕上的两条曲线在60度交叉点,数据传输速率(1.2mB/s)与1963年水冷系统的流量参数形成技术呼应,曲线的波动周期(7秒)与1963年雷击的光声间隔相同。”

午后的测试进入高潮,与信箱的并发量持续攀升至196条/分钟。陈恒紧盯着优先级指示灯,37级对应的绿色灯光每0.3秒闪烁一次,与跳频频率同步。当核爆核心数据第7次传输时,常规通信的干扰信号突然增强,示波器上的曲线夹角一度缩小至45度,他立刻调整跳频带宽(从1.2mhz扩展至1.9mhz),夹角在30秒内恢复60度。“60度是安全临界角,”他对记录数据的战士解释,“小于这个角度,核心数据就可能被干扰淹没——就像1963年沙尘暴里的烟雾信号必须保持足够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