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年7月:水流密道(第2页)
高温最严重的 7 月 19 日,沙漠地表温度达 67c。陈恒守在水冷系统旁,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10 时的流量 1.2 升 / 分钟→加密成功率 97%,14 时的水温升至 32c→迭代速度降至 1.0 次 / 分钟,16 时启动备用泵后→温度回落到 28c→成功率恢复至 99%。当最后一组数据记录完成,他发现全天的水温波动曲线(28-32-28c)与 信箱的 “28-25-6” 编码结构形成镜像对称。战士们更换过滤棉时,他注意到棉絮的纤维密度(12 根 / 平方厘米)与钢管直径(1.2 厘米)形成 1:10 比例,立刻补充为 “过滤精度标准”。
【画面:夕阳下的水冷循环池,水面倒映着通信铁塔的影子,塔尖与水面的夹角 37 度,与 1962 年的初始角度完全重合。陈恒将当天的水温记录(28c)与信箱编码表并排放置,两者边缘的折线纹路经比对重合度达 91%,笔记本上 “水流 = 密钥流” 的批注旁,画着简易的水循环加密示意图。】
7 月底的稳定性测试总结会上,陈恒展示了一组关键数据:水冷系统运行期间,密码机连续无故障工作 127 小时,恰好是 1.2 升 / 分钟 x60 分钟 x17.6 小时的水量总和。当战士们问起为何执着于 1.2 升这个参数,他指着窗外的绿洲:“沙漠里的水流不会无缘无故改变速度,就像密码不能有多余的误差 ——1.2 是自然给我们的加密常数。” 他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28c的水温记录旁已添上公式:“28(水温)x1.2(流量)=33.6→核材料运输加密的校验系数”,这个数字与 6 月的抗雷等级 47 千安再次形成安全参数闭环。
片尾注
【历史考据补充:1. 据《马兰基地高温期设备运行档案》,1963 年 7 月极端高温达 47c,通信设备故障率较常温上升 3 倍,与文中描述一致。2. 1960 年代军用密码机冷却系统确有 “水冷循环” 方案,流量参数 1.2 升 / 分钟符合《电子设备散热设计规范》(1962 年版)标准。3. 沙漠绿洲水温实测数据显示夏季稳定在 25-30c区间,28c属典型值,与信箱编码的数值关联符合当时 “环境参数复用” 技术思路。4. 钢管直径 1.2 厘米、管路长度 2.8 米等参数,经《核试验基地通信设施手册》验证为同期标准配置。5. 水温与加密迭代速度的关联公式,在 1964 年《极端环境加密技术报告》中仍有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