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年4月:榫卯密钥
卷首语
【画面:1963 年 4 月的基地实验室,两块半圆形钢板在台灯下缓缓拼接,榫卯接口的磨损痕迹(每平方厘米 3.7 克)在放大镜下呈现规律纹路,与铀浓缩浓度曲线的波动周期完全吻合。游标卡尺测量拼接误差的读数停留在 0.28 毫米,恰好低于 0.3 毫米的阈值线。数据流动画显示:虎符榫卯结构→公私钥配对原理,半圆形钢板→密钥碎片,3.7 克磨损量→铀浓度 3.7% 基准值,三者构成的加密验证体系经旋转 180 度后,与 1962 年 5 月的汉字笔画拆解形成文化密码的闭环。字幕浮现:当千年虎符的智慧遇见现代密码技术,每一寸金属磨损都在计算信任的精度 ——1963 年的双密钥实验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是中国密码人用传统与现代熔铸的安全契约。】
【镜头:陈恒的手指抚过钢板的榫卯接口,指甲划过磨损处的声音(每秒 3 次)与实验室的秒表滴答声同步。特写两块钢板的编号 “公 A”“私 B”,边缘的刻度线(每毫米 10 格)与游标卡尺的精度完全一致。虎符拓片贴在实验日志封面,拓片的榫卯纹路与钢板接口形成 1:2 的比例映射,拓片角落标注 “参照 1958 年文物考古资料”。】
1963 年 4 月 7 日清晨,基地实验室的铁门刚打开,陈恒就抱着两块半圆形钢板走了进去。钢板边缘还带着车床加工的余温,他将其中一块印有 “公” 字的钢板放在台面上,指尖在榫卯接口处轻触 —— 这个灵感来自上周在基地图书室看到的虎符拓片,那种 “合则信” 的结构让他彻夜未眠,凌晨三点在草稿纸上画出 “公私钥配对” 的初步构想。
“榫卯的咬合精度必须控制在 0.3 毫米内。” 陈恒对负责加工的老钳工说,手里的游标卡尺正测量第一组试制品的误差。当读数显示 0.42 毫米时,他让钳工调整车床进给量,每毫米减少 0.01 毫米的切削量。第三次试制品完成时,拼接误差降至 0.29 毫米,钢板接口处的咬合声变得清脆,这种声音被陈恒记为 “验证成功提示音基准”,要求报务员熟记。
【特写:陈恒将两块钢板在台钳上固定,百分表的指针随着敲击微微跳动,最大误差值停在 0.27 毫米。他用铅笔在接口处标注磨损点,每个点的间距(3.7 毫米)与铀浓缩实验记录的刻度间隔完全一致,这个发现让他在日志上写下:“金属磨损量 = 安全系数 x 原料浓度”。】
午后的实验中,报务员小李负责模拟密钥传输。当 “公钥” 钢板通过通信线路传输加密信号,“私钥” 钢板在接收端解密时,首次测试因 0.32 毫米的误差失败。陈恒发现问题出在钢板边缘的毛刺,用细砂纸打磨后,误差降至 0.25 毫米,解密成功率立刻提升至 98%。“就像古代调兵,虎符差一丝都不能生效。” 他给报务员演示时,特意将两块钢板的磨损面朝上,每平方厘米 3.7 克的磨损量与铀浓缩车间的 3.7% 浓度参数形成隐秘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