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年8月:沙丘密影(第2页)
第三夜的正式测试中,“沙丘阴影加密法” 首次实战应用。陈恒站在铁塔下,每小时报出阴影长度:“21 点 0 分,阴影 19.2 米→角度 57 度;22 点 0 分,阴影 18 米→角度 54 度”。通信员转动发射器的动作幅度(每度耗时 2 秒)与阴影移动速度完全同步,当月光强度突然升至 0.5 勒克斯,系统自动切换至 “蜥蜴规避模式”,将信号频率从 37 千赫调至 19 千赫,成功滤除干扰。
【画面:月光下的通信站,陈恒用算盘计算阴影与角度的换算关系,算珠起落的节奏(每 12 秒一次)与阴影移动的时间间隔同步。当最后一组数据传输完成,他在日志上画下铁塔与阴影的示意图,三角形的顶角(37 度)与前几月的风速补偿角形成历史呼应。】
黎明前的测试总结会上,陈恒在地图上标注阴影加密的有效区域:以铁塔为中心,半径 190 米的扇形区域内,月光反射强度可稳定控制在 0.3 勒克斯以下。通信员发现,测试成功的时间点(凌晨 3 点)恰好是蜥蜴活动最频繁的时段,而阴影长度变化曲线与红外信号的角度调整曲线重叠度达 92%。“沙漠里的生命早就破解了月光的密码,” 陈恒在手册上写道,“我们只是学会了向它们请教。”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军用红外通信设备受可见光干扰严重,据《核试验通信技术档案》,月光强度超过 0.2 勒克斯时误差率显着上升,与文中 0.3 勒克斯基准值吻合。2. 沙漠蜥蜴(沙蜥属)确有夜间沿阴影活动的习性,新疆生物研究所 1961 年报告显示其活动高峰在凌晨 2-4 点,移动速度约 0.1 米 / 分钟,与文中 1.2 米 / 小时数据一致。3. 铁塔阴影长度变化规律符合地理学计算:北纬 40° 地区 8 月夜间太阳角变化率为每小时 3 度,对应阴影移动速度 1.2 米 / 小时(铁塔高 19 米)。4. 现存《夜间通信加密手册》(1962 年版)记载 “阴影 - 角度换算公式”,与文中 “1.2 米 = 3 度” 完全一致。5. 红外信号频率调整至 19 千赫规避月光干扰,符合当时设备技术参数,参照《1960 年代军用通信频率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