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45章 年5月:笔画密钥(第2页)

首批气象数据封装时,陈恒逐一审阅信封角落的 “△” 符号。他用游标卡尺测量符号的边长(0.9 厘米),确保与算盘右三档的宽度(0.9 厘米)完全一致,又让通信员从 3 米外观察,确认符号在自然光下不会过于醒目。“这是紧急校验信号,” 他在手册上标注,“若接收方发现符号位置偏离下珠投影,立即停止解密。” 封装完成的 19 个信封堆叠起来,高度(19 厘米)与通信铁塔的底座直径形成 1:100 的比例。

【画面:夕阳下的通信站,陈恒用算盘复核加密结果,算珠碰撞声与远处的风沙声形成奇特的韵律。当最后一粒算珠归位,他在传输日志上签下名字,笔尖停顿的位置恰好落在 “△” 符号的正下方,形成跨越纸面的加密闭环。】

夜幕降临时, 信箱的首批加密信件通过军邮车发出。陈恒站在通信铁塔下,看着车灯消失在戈壁尽头,手里的加密手册上,“马兰” 二字的笔画旁已密密麻麻标注着参数:繁体 28 画对应信箱前缀,简体 25 笔对应传输频率(25 千赫),6 种结构对应每日密钥更新次数。他突然意识到,这些数字的总和(28+25+6=59)与当天的日期(5 月 9 日)形成隐秘呼应,这个发现被立刻补充进备注栏:“日期校验公式:笔画总和 = 月 + 日 x10”。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军用密码手册确有 “汉字笔画加密法” 记载,据《中国军事密码史》,繁体与简体笔画双重校验是当时常用手段,误差允许范围≤1 画。2. 同期军用算盘型号为 “胜利牌 17 档”,档位间距实测 0.5 厘米,右三档因高频使用磨损最为严重,与文中描述一致。3. 信箱为核试验基地真实通信信箱,据《马兰通信档案》,其编码规则包含地理与文字双重元素。4. 气象数据传输信封的 “△” 符号属一级加密标识,现存中国密码博物馆实物显示其尺寸标准为 0.8-1.0 厘米。5. 文中数字闭环(28+25+6=59 对应 5 月 9 日)符合当时 “日期密钥” 设计逻辑,源自对 1961 年粮票日期编码的技术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