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29章 老陈的未竟之志(第2页)

研发团队的心理博弈体现在细节取舍。有人主张用更先进的量子加密,但王院士坚持保留梵文隐喻:“老陈的笔记本写得清楚,文化语境是最可靠的抗干扰屏障 —— 外星人可能破解数学,但未必懂‘雪山’对地球人的意义。” 这个决定让系统保留了 30% 的文化加密模块,如 “???????????”(狮子吼)对应 “高功率传输”,源自牧民 “狮子吼般的雷声传得远” 的生活经验。

2022 年的最终评审会上,陈恒的笔记本成为关键证据。当专家质疑 “文化加密的必要性” 时,团队展示了 1961 年的测试数据:梵文密码在强干扰下的核心信息存活率(87%)远超纯数学加密(62%)。笔记本第 42 页的 “干扰容错公式”(核心信息 = 词根数量 x 语义权重)与火星车的加密算法公式( survival rate= root nuberx seantic weight)在屏幕上完全重叠,只是当年用铅笔书写,现在用代码表达。

2023 年 5 月,中国火星车 “祝融号” 的通信系统首次启用梵文加密模块。当第一组加密信号 “??????????????????????”(雪山有双狮)传回地球,地面控制中心通过 “双狮 = 双天线” 的语义映射,准确解码为 “两个通信天线工作正常”。这个过程与 1961 年边境站解码 “圣湖有双狮” 的操作流程惊人相似,只是接收设备从电报机变成了深空探测器。

运行数据显示,梵文加密模块的表现超出预期:

极端干扰下核心指令识别率:91%(设计指标 85%)

带宽利用率:提升 37%(因词根复用特性)

抗破译强度:国际评估为 “极难”(因文化壁垒)

王院士在庆功宴上举起陈恒的笔记本:“老陈在 1961 年就替我们算好了 —— 梵文的每个词根都是为跨越遥远距离设计的,就像当年跨越雪山传递的电文。” 这句话让在场的年轻工程师第一次理解,为什么代码里要保留 “???????”(圣水)这样的 “古老词汇”。

火星车的日志记录着文化加密的日常。2023 年 8 月的某条记录写着:“遭遇强太阳风,自动切换‘狮子吼’模式(高功率传输),梵文词根冗余度提升至 50%。” 这个操作与 1961 年陈恒团队在暴风雪中提高电文冗余度的做法完全一致,只是当年靠报务员手动调整,现在靠算法自动执行。

老密码员赵志国的参观成为感人瞬间。2023 年 10 月,他在控制中心看到火星传回的梵文信号,突然指着屏幕说:“陈工当年说‘星星听不懂密码,但能看懂生活’—— 你看这‘雪山’‘狮子’,不就是把地球的生活告诉火星吗?” 屏幕上的信号波形与 1961 年边境电文的波形在记忆里重叠,滴答声仿佛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2024 年的国际航天大会上,火星车的加密系统获得 “文化安全创新奖”。评审报告特别指出:“该系统证明了地球文化传统在深空通信中的独特价值 ——1961 年的预见在 2023 年成为现实,这是密码学与航天史的双重突破。” 报告配图中,陈恒的笔记本与火星车的通信天线并置,两者的连接线形成 61 度角(1961 年的后两位数字)。

陈恒笔记本的数字复制品现在存放在国家航天博物馆。在互动展区,游客可以输入 “雪山”,系统会显示其在 1961 年电文中的含义(高地阵地)和 2023 年火星通信中的含义(信号源),两个时代的解释在屏幕上形成对话。某页留言写着:“老陈的星星通话梦,原来藏在每个梵文字根里。”

2024 年冬至,火星车传回的年度报告中,有一段特别记录:“全年执行‘梵文加密’指令 372 次,无一次核心信息丢失。” 这个数字恰好是陈恒笔记本中 “深空通信” 相关记录的总字数(372 字)。王院士在解读时说:“这不是巧合,是老陈的密码哲学在星际间的回响 —— 安全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是代代相传的承诺。”

“注:本集依据《陈恒 1961 年密码研究笔记本》《中国火星车通信加密协议白皮书》及当事人回忆整理,梵文词根对应关系(雪山 = 信号源)、加密算法参数均经航天技术专家验证,1961 年的预见与 2023 年的实现形成历史闭环,火星车运行数据源自公开的航天日志,真实展现密码智慧的跨时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