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老陈的未竟之志
卷首语
【画面:2023 年夏,火星车通信系统的控制台屏幕上,1961 年陈恒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扫描图与火星加密协议代码并置。笔记本上 “梵文密码可用于深空通信” 的铅笔字迹(笔画粗细 0.3 毫米),与代码中 “梵文隐喻模块” 的字符间距(0.3 厘米)完全对应。火星车传回的加密数据(“??????????????????”)在解密后显示为 “高地信号正常”,其梵文词根的排列规律与 1961 年边境电文的词根结构形成镜像。陈恒使用过的算盘(第 5 档算珠磨损 0.98 毫米)与火星车的加密芯片(误差允许 0.98%)在光线下重叠,算盘珠子的铜轴锈迹(每平方厘米 3 处)对应芯片的 3 组冗余校验码。字幕浮现:当火星车的通信电波携带梵文的隐喻,中国密码人让半个世纪前的设想抵达了火星。1961 年的笔记本不是空想,是深空通信的历史蓝图;火星加密协议不是偶然的技术选择,是梵文密码的星际延续。这场发生在星辰间的通信,本质是让地球的文化智慧成为星际安全的密码 —— 从边境的电文到火星的信号,老陈的未竟之志始终守护着信息的传递,在笔记本的纸页间,在电波的频率里,永远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承诺。】
2021 年 9 月,陈恒遗物整理现场的纸箱被阳光照亮。第 17 个纸箱的底层,一本 1961 年的牛皮笔记本在防潮纸中露出边角,封面烫金的 “密码研究” 字样已褪色,但装订线的针脚(每厘米 3 针)仍清晰可辨。当工作人员翻开最后一页时,铅笔书写的 “梵文密码可用于深空通信” 字样让在场的老密码员赵志国愣住了 —— 这句话的笔迹倾斜角度(75 度)与陈恒 1961 年记录梵文加密规则的笔迹完全一致,末尾的句号墨迹未干般圆润,显然是深思熟虑后的郑重记录。
笔记本的发现解开了多年的谜团。赵志国在回忆录中写道:“1968 年陈工突然问我‘星星之间怎么说话才安全’,当时以为是玩笑,原来他早有想法。” 笔记本的前几页记录着梵文密码的核心特征:语义双关性(适合复杂环境通信)、文化独特性(抗干扰性强)、符号简洁性(节省带宽),这些特征被红笔标注 “深空通信适配点”,旁边画着简单的星空草图,北斗七星的位置被标上梵文字母。
火星车通信系统的研发背景恰与这些特征契合。2018 年的技术论证显示,深空通信面临三大难题:信号延迟(单程 22 分钟)、宇宙射线干扰(错误率 15%)、带宽有限(每秒 1.2 兆比特)。总设计师王院士在方案讨论中提到:“我们需要一种能在干扰中保持核心信息的加密方式 —— 就像当年边境电文在恶劣环境下的传输逻辑。” 这个思路让团队开始梳理历史上的抗干扰加密系统,最终锁定了 1961 年的梵文密码。
2019 年的技术攻关会上,陈恒的笔记本复印件被投影在大屏幕上。研发人员发现,梵文的 “词根复用” 特性(一个词根可衍生多义)完美适配带宽限制:“???”(雪山)在深空通信中既指 “高地”,也指 “信号源”,通过语境自动切换含义,比传统加密节省 30% 的传输字节。这个发现让王院士在会议纪要中写道:“老陈的预见比我们早了 60 年 —— 梵文天生就是为复杂环境设计的密码。”
加密协议的设计过程充满历史呼应。团队从 1961 年的 57 份梵文电文中,筛选出符合 “星际通信” 的 23 个核心词根:
“???????”(雪山)→信号源坐标
“???????????”(狮子吼)→数据传输指令
“???????”(圣水)→能源状态(源自 “水 = 生命” 的隐喻)
每个词根的加密规则严格遵循 1961 年的 “三重校验”:词根拼写(确保符号正确)、元音数量(3 个元音代表校验通过)、声调起伏(升调表示紧急),这种结构让火星车在信号干扰时,仍能保持核心指令的识别率达 92%。
2020 年的模拟测试中,系统遭遇极端干扰(错误率 20%)。当加密信号 “????????????????????”(雪山圣水抵达)被干扰后,残留的 “???????”(雪山)和 “???????”(圣水)仍能被正确解码为 “信号源能源正常”,这种冗余设计与 1961 年边境电文 “30% 无效内容掩护 70% 有效信息” 的逻辑完全一致。老技术员李建国在旁观测试时说:“陈工当年留的‘安全缝’,现在变成了星际通信的‘生存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