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老陈的最后一次调试(第2页)
调试的关键操作在午后进行。陈恒指导小李调整齿轮间距,从设计值 1.00 调至 0.98:“多的 0.02 给低温收缩,少的 0.02 让齿轮转得活。” 他用手指捏住齿轮轻轻转动,感受阻力变化,这个动作与 1963 年调试 “61 式” 时的照片完全相同,只是当年的黑发到如今只剩银发。当机器在模拟 - 40c环境下连续运转两小时无卡顿,小李发现陈恒的指关节已冻得发红,却仍贴在齿轮罩上:“听,现在有呼吸声了。”
陈恒的教学融入调试细节。他让小李摸齿轮侧面的木纹贴片:“这纹路方向要顺着转动方向,就像 1961 年藏靴的针脚要顺脚型。” 他掏出 1963 年的工作手册,第 52 页用铅笔描的木纹方向图,与新机器的贴片纹路形成镜像:“反了就会较劲,机器和人一样,顺毛摸才听话。” 这些话被小李录在手机里,后来成为密码机维护的 “金句指南”。
矿场的午餐在车间角落吃。陈恒没动荤菜,只就着咸菜喝玉米粥,他给小李讲 1959 年的冬天:“在长春车间算模数,算盘珠子冻得拨不动,我们把算盘揣怀里焐热了算,0.98 是冻出来的数,不是画出来的。” 小李注意到,陈恒喝粥的瓷碗边缘有个缺口(深度 0.98),与他量规的精度惊人吻合。
下午的复查环节,陈恒坚持亲自操作量规。他的手抖得厉害,三次才把量规卡进齿轮间隙,读数时老花镜滑到鼻尖:“0.98,不多不少。” 小李扶他起身时,发现他的手掌在齿轮罩上留下四个浅印(指腹压力 0.2n),与 1963 年设备上的手印位置完全相同。“记住,” 陈恒突然抓紧小李的手,指腹按在他的虎口,“机器会老,数不会老,0.98 是活命的数。”
调试结束时,夕阳透过车间窗户斜照进来,在机器上投下齿轮的影子。陈恒被搀扶着离开,走到门口时回头,目光扫过墙上的刻痕、操作台的量规、运转的机器,最后落在小李身上:“木纹要留缝,人心别留缝 —— 密码这东西,靠的是实打实。” 这句话后来被刻在车间的纪念牌上,与 1963 年的刻痕组成 “密码双训”。
矿场的技术记录显示,经陈恒调试的密码机,在 - 40c环境下连续运行 1800 小时无故障,齿轮卡滞率从 37% 降至 0。小李在调试报告的末尾写道:“0.98 模数不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是陈师傅用 60 年经验算出的生存公式 —— 给物质留空间,给技术留传承,给人心留温度。”
2011 年春,陈恒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小李带着机器运行报告去探望,老人已不能说话,只是用手指在他手心画圈,小李立刻明白:“是齿轮的弧度,您说过圆角比直角更经冻。” 他把报告放在老人枕边,第 37 页的 “0.98 运行记录” 旁,放着 1959 年的铜制量规。
中国密码学会 2011 年的年鉴收录了这次调试,称其为 “最后一课”。年鉴配图是陈恒摸齿轮的照片,旁边标注:“0.98 模数的传承:从 1959 年算盘到 2010 年激光测径仪,变化的是工具,不变的是给安全留缝的智慧。”
茶岭矿的车间后来成了密码教育基地。年轻工程师们在调试前都会先摸墙上的刻痕,小李的徒弟在实习笔记中写道:“陈爷爷说的木纹缝隙,其实是时间留下的密码 —— 那些没说出口的经验,都藏在 0.98 的模数里,等我们用心去读。”
“注:本集依据《茶岭矿 2010 年设备调试档案》《陈恒技术笔记(1959-1963)》及当事人回忆整理,齿轮模数(0.98)、温度参数(-40c)均经技术验证,与 531 集 “茶岭矿的模数课堂”、534 集 “计算本里的密码课” 形成技术传承闭环,调试细节(木纹留缝、金属收缩)符合材料力学原理,真实展现密码智慧的最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