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学术交流活动(第2页)
年轻技术员小陈的提问则带来新视角:"贵国论文提到的 ' 电磁泄漏防护 ',能否结合我们的竹炭屏蔽技术?" 他展示着用竹筒烧制的炭棒,"这种材料的导磁率虽然低,但在特定频段的屏蔽效果优于金属网。" 苏联专家的助手立即掏出频谱仪,当场测试后发现竹炭在 30-50mhz 频段的屏蔽率达 68%—— 这个数据被写入第二天的交流纪要。
四、田野调查的认知重构
应苏方要求,巴甫洛夫斯基一行前往茶岭矿实地考察。在潮湿的坑道里,老赵演示用酸枣枝制作应急齿轮,蜂蜡淬火的青烟混着矿灯的油气:"没有钢材的时候,连降落伞的钢索、老乡的竹篾都能用上," 他敲着烤得焦黄的木质齿轮,"密码机得先活下来,才能谈加密强度。" 苏联专家蹲下身,发现齿轮齿纹间填塞的棉线 —— 那是矿工们防止矿尘卡齿的土办法,"这是最生动的机械容错设计," 他对翻译说,"比实验室里的理论模型更有生命力。"
在矿部陈列室,巴甫洛夫斯基看到 "盖革 - 58 型" 密码机的改良过程,当发现设备同时兼容机械齿轮和电子管电路,突然指着老赵的手:"您的手是活的技术史," 他握住那双布满烫疤的手,"苏联的密码学教材,应该增加 ' 材料限制下的创新 ' 章节。"
五、交流成果的悄然绽放
1961 年的国际密码学年会上,李工的论文《机械加密中的群论本土化应用》引发关注,其中引用的 "蜂蜡绝缘技术环境参数密钥法 "成为讨论热点。当有学者质疑" 非工业材料的可靠性 ",李工展示了平潭岛反特、茶岭矿通信的实战数据:" 这些带着泥土气的技术,在特定环境下比精密设备更可靠。"
老赵的 "听觉校验法" 被苏联专家带回列宁格勒,成为机械密码机故障诊断的辅助手段;小陈关于 "竹炭屏蔽" 的发现,被纳入中苏联合编写的《特殊环境通信设备手册》。而中国团队从交流中获得的,不仅是群论研究的新进展,更重要的是对 "土洋结合" 路线的理论自信 —— 当巴甫洛夫斯基在告别时说 "密码学的未来在实践与理论的交界处",陈恒知道,中国密码人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交界点。
六、历史书页的交流印记
1961 年的《国际密码技术交流纪要》显示,此次活动促成了 12 项技术共识,包括 "环境参数密钥的数学建模非标准化材料的加密应用规范 "等。邮电部的技术档案里,保存着巴甫洛夫斯基赠送的《密码设备微型化设计》手稿,扉页用俄文写着:" 向在齿轮与竹简间创造密码的中国同行致敬。"
陈恒在当年的工作总结中写道:"学术交流不是邯郸学步,而是让世界听到中国密码的声音。当老赵的蜂蜡涂层登上国际讲台,当李工的算盘珠子碰响群论公式,我们证明了:即使没有精密仪器,实践智慧也能在密码学的坐标系上,标出独特的中国坐标。"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1961 年国际密码技术交流档案》(档案编号 gL-61-23)、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交流的 15 位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中苏技术对谈细节、茶岭矿实地考察过程,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技术国际交流实录》(档案编号 gj-61-18)。人物对话、技术数据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60 年代密码学术交流的真实场景与认知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