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263章 通信情报分析智能化探索(第2页)

在处理 “同码异义” 难题时,小王发现某组数字串在不同月份代表不同指令,传统算法无法识别时间维度的变化。小李立即引入 “滑动时间窗口” 概念,将密电数据按季度切片训练,这个灵感源自 1974 年中越边境的 “季节性情报规律” 研究,让计算机首次具备了时间序列分析能力。

四、示波器前的模式暗战

9 月,模拟测试暴露出 “噪声数据干扰” 问题:敌方故意插入的假密电导致误判率飙升至 35%。小李盯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突然想起 1975 年在厦门监听站听到的 “诱饵信号”,“敌人在给我们下套,” 他立即修改算法,增加 “异常模式检测” 环节,通过计算数据熵值识别诱饵,这个改进让假密电的识别率提升至 92%。

更棘手的是 “小概率事件漏判”。当某份密电的 “兵力调动” 指令仅出现 0.3% 的概率,传统算法直接过滤,小李却带着团队重新标注了 3 万份低频数据,在模型中增加 “稀有事件补偿因子”,这个看似违背 “效率原则” 的坚持,后来被证明是捕获敌方 “特种作战指令” 的关键。

五、深夜机房的算力突围

10 月,团队在解决 “多源数据融合” 时陷入僵局:雷达数据、密电码、水文情报无法同步分析。小李带着图纸走访海军情报部门,借鉴 “声呐目标识别” 的融合经验,设计出 “三层数据耦合模型”,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转化为统一的 “情报特征向量”,这个创新让计算机首次具备了跨域分析能力。

最惊险的时刻发生在联调阶段,当同时接入 10 路实时密电,108 乙型计算机的继电器发出异常声响,小李立即切断非必要电源,用算盘辅助计算中间变量,和小王分工处理数据 —— 他算词频,小王算概率,两个人的算盘珠子在深夜的机房里形成独特的战斗节奏,直到黎明时分,才将系统负载降至安全阈值。

六、历史情报的智能坐标

1977 年 12 月,《台海通信情报智能分析系统报告》(档案编号 tAihAi-zn-1977-12-15)显示,新系统将情报提取效率提升 5.2 倍,高频密电的分析耗时从 72 小时缩短至 14 小时,小概率事件的漏判率下降 68%。小李团队总结的 “贝叶斯时间窗算法”“多源特征耦合模型” 等 5 项成果,被列为全军情报分析的核心技术。

在成果演示会上,小李展示了特殊的 “智能进化物证”:左侧是 1976 年的手工分析记录本,每页都有密集的红蓝修改痕迹;右侧是 1977 年的系统输出报表,数据分类准确率用绿色油墨清晰标注。“我们没有高速处理器,没有图形化界面,” 他敲了敲布满划痕的计算机外壳,“但用中国的算盘和穿孔卡片,教会了计算机识别情报的‘方言’。”

当陈恒将最新的 “海啸 - 7 型” 密电输入系统,屏幕在 12 分钟后输出 “作战指令概率 91%” 的结论,与人工分析的三天三夜形成震撼对比。小李知道,这些在保密室里诞生的算法,终将成为情报分析的 “数字哨兵”,在台海的电磁迷雾中,用 0 和 1 的语言,解读敌人的每一个秘密。而他和团队在穿孔卡片上标注的每一个字符、在算盘上拨弄的每一个算珠、在示波器前捕捉的每一个波形,都将成为历史的注脚,见证人工智能与通信情报的首次深度握手。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77 年台海情报智能化档案》、小李(李思明,原福州军区情报处人工智能工程师)开发日志及 31 位参与研发的情报员、技术员访谈实录整理。贝叶斯时间窗算法细节、多源特征耦合模型等,源自《台海情报分析智能化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tAihAi-zn-1977-01-11)。测试数据、系统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智能化探索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