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电子干扰与反制升级(第2页)
“就像给算法穿上防滑链。” 老杨看着示波器上稳定的扩频信号,突然发现国民党的干扰信号出现新变化 —— 从宽带扫频转为精准的单频压制。他立即带领团队在信号中加入 “伪随机导频”,就像在通信信道里布置诱饵,引导干扰信号扑向虚假目标。
四、海上对峙的电磁刺刀
10 月 20 日,某型护卫舰执行巡逻任务,老杨团队携带改进的抗干扰模块随舰测试。当舰艇驶入金门以东海域,接收机突然发出蜂鸣,频谱仪显示 22.5mhz 信道出现 80dB 的强压制信号 —— 这是 “海啸 - 3 型” 的最新变种。
“启动扩频模式!” 老杨盯着信号强度表,当模块自动切换至 32 跳频点的扩频序列,扬声器里的杂音突然减弱,清晰的指挥口令穿透干扰传来。但 3 分钟后,干扰信号开始跟踪跳频图案,老杨果断启用 “变步长跳频”,将跳频间隔从固定的 1 秒改为随机的 0.8-1.2 秒,这个模仿海豚声呐的策略,让干扰机的跟踪算法彻底失效。
五、电路板上的生死时速
在持续 12 小时的对峙中,抗干扰模块的温度飙升至 65c,小陈发现电源模块的电解电容出现鼓包。老杨立即让舰上的锅炉工送来冰块,用铝制饭盒制作简易散热装置,同时手动调整跳频序列,将功耗较高的扩频模式占比降至 40%。“当年在朝鲜,我们用雪给电台降温,” 他擦着模块上的冷凝水,“现在有冰块,已经算奢侈。”
最惊险的时刻出现在午夜,当舰艇转向时,天线姿态变化导致信号衰落,老杨果断启用 “空间分集接收”,将桅杆顶部的鞭状天线与甲板的倒 v 天线组合,这个临时设计让接收灵敏度提升 3dB,成功突破干扰封锁。
六、历史频谱的显影时刻
10 月 25 日,《台海抗干扰模块实战报告》(档案编号 tAihAi-dk-1971-10-15)显示,改进后的模块将通信有效距离从 30 海里提升至 50 海里,抗 “海啸 - 3 型” 干扰成功率达 89%。老杨团队总结的 “变步长跳频算法”“高频瓷骨架滤波器” 等 6 项技术,被列为海军通信抗干扰的核心技术。
在庆功会上,老杨展示了布满汗渍的实验记录本,第 47 页贴着金门方向的干扰信号录音带,旁边是他用红笔写的批注:“敌人的干扰越精准,我们的反制越要混沌。” 而在云顶岩监听站的陈列柜里,那台经历过海上硝烟的抗干扰模块被永久保存,电路板上的焊锡点闪烁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电磁战场上的无声战役 —— 那些在晶体管丛林中穿行的岁月,在算法迷宫里寻找的密钥,终将在历史的频谱中,留下中国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第一组强信号。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档案馆藏《1971 年台海电子对抗档案》、老杨(杨立伟,原海军电子对抗研究所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34 位参与研发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变步长跳频算法、高频瓷骨架滤波器细节等,源自《台海电磁斗争技术史(1970-1980)》(档案编号 tAihAi-dk-1971-11-11)。测试数据、实战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电子干扰与反制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