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232章 密码学人才海外交流受阻应对(第2页)

6 月,小李在成都分会场提出 “基于方言发音的密钥生成法”,利用各地方言的声调差异作为随机种子。赵老收到电报后,特意让河南籍的小张用豫剧唱腔模拟密钥流,发现其混沌程度远超数学生成的序列。这个源自民间语言的创新,后来成为 “声纹密钥” 的理论雏形。

四、困境中的人才孵化

面对年轻学者的迷茫,赵老重启 “师徒结对” 计划。他将自己的 1957 年莫斯科笔记复印件分发给 12 名新秀,每份笔记都夹着不同颜色的纸条:给小李的是 “密码学的根在实践”,给小王的是 “数学是密码的筋骨”。在一次载波电话交流中,他听到哈尔滨的小陈因资料匮乏想放弃,便连夜手写《密码学基础 100 问》,通过电报逐字发送,耗时三天三夜。

“当年我们在延安,连油墨都是槐树籽煮的,” 赵老在保密室对学员们说,“现在你们有算盘、有载波电话,还有全国各地的同行,缺的不是资料,是把难题当油灯拨亮的决心。” 这句话被记在每个学员的笔记本扉页,成为他们在困境中的座右铭。

五、暗战中的学术花开

7 月,赵老组织的 “密码学自主创新成果展” 在保密局地下室开展,37 项成果中,21 项来自研讨会碰撞出的灵感。最引人注目的是 “汉字部首置换算法”,利用汉字结构的复杂性构建密钥空间,其安全性经 17 次模拟攻击验证,破解时间超过当时的计算机运算能力。

展览会上,赵老特意展示了各地寄来的 “困境中的研究痕迹”:上海团队用烟盒纸画的量子态示意图、成都学员在火车票背面推导的公式、哈尔滨小组用火柴棍模拟的密钥模型。“这些不是替代品,” 他敲了敲烟盒纸上的墨痕,“是中国密码学自己的胎记。”

六、保密电话里的未来

1962 年 9 月,《密码学内部交流成果报告》(档案编号 mmj-jL-1962-09-15)显示,半年内召开研讨会 23 次,形成学术论文 41 篇,孵化出 “方言声纹密钥”“虚实矩阵加密” 等 7 项创新理论。赵老在报告中写道:“当国际交流的大门暂时关闭,我们用载波电话搭建起内部的学术走廊,用算盘和电报码编织起知识的密码网。”

在成果鉴定会上,赵老展示了一台特殊的载波电话机,机身刻着 “1962.5” 的字样 —— 这是海外交流受阻的月份,也是国内密码学自主研讨的起点。当鉴定专家戴上耳机,听到清晰的学术讨论声穿透电流杂音,终于点头:“这是用困境当磨石,磨出了密码学的新刃。”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保密局档案馆藏《1962 年密码学人才交流档案》、赵老(赵永年,原保密局密码学首席专家)工作日记及 39 位参与研讨的学者访谈实录整理。载波电话加密细节、方言密钥理论雏形等,源自《中国密码学自主发展简史(1950-1960)》(档案编号 mmj-jL-1962-10-11)。研讨数据、成果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应对措施与学术活动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