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研究(第2页)
两人决定重构算法。小赵借鉴 1965 年 “54 式密码本” 升级时的动态密钥理念,设计出 “分级迭代加密法”;老周则对计算机运算流程进行优化,将串行计算改为并行处理。但在整合过程中,新算法与计算机硬件产生冲突,导致系统频繁死机。老周连续三天守在机房,在布满电子管的机柜间排查故障,最终发现是内存寻址出现偏差。
四、数据安全的博弈
随着研究深入,“计算机自身的安全性” 成为新挑战。技术员小李在模拟测试中发现,当外部设备接入计算机时,加密数据存在被截取风险。老周想起 1966 年台海通信反窃听技术升级的经验,提出 “硬件隔离 + 动态密钥防护” 方案:在计算机主板上加装独立的加密芯片,每次运算生成随机密钥。
但芯片研发困难重重。团队跑遍全国 5 家电子元件厂,终于在上海找到一种可定制的晶体管阵列。小赵设计了复杂的密钥生成逻辑,确保每次开机的加密规则都不相同。当第一块加密芯片在实验室测试通过时,老周抚摸着布满焊点的电路板感慨:“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给密码上了双重保险。”
五、首次实验的惊心动魄
12 月 15 日,首次计算机辅助密码加密实验正式开始。老周将装有加密程序的穿孔纸带缓缓放入输入机,小赵则在一旁紧盯着示波器。当启动按钮按下,计算机发出一阵密集的嗡鸣,指示灯疯狂闪烁 —— 这是运算过载的前兆。
“快中断程序!” 老周话音未落,计算机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屏幕上的数据流戛然而止。经过三小时排查,发现是算法中的递归调用次数过多,导致内存溢出。两人迅速调整参数,将递归深度限制在安全范围。当第二次启动成功,加密后的报文在 1.2 秒内生成时,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六、新方向的启程
1967 年 1 月,《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实验报告》(档案编号 mmj-sj-1967-01-12)显示,加密效率提升至人工的 27 倍,密钥破解难度指数级增长。老周和小赵总结的 “二进制映射加密法”“动态密钥防护技术” 等 6 项成果,被编入《计算机密码学应用指南》。
在成果汇报会上,老周展示了一张对比图:左侧是传统密码学家用算盘计算的场景,右侧是计算机飞速处理数据的画面。“这不是替代,而是进化,” 他说,“未来,密码学将在计算机的助力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在科研院所的机房里,那台见证了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 103 型计算机,仍在持续运转,为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积蓄着下一次突破的力量。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藏《1966-1967 年密码学与计算机融合研究档案》、老周(周志远,原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作日记、小赵(赵立新,原国家密码管理局研究员)实验记录及 41 位参与研究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算法优化细节、加密芯片研发过程等,源自《中国计算机密码学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mmj-sj-1967-03-09)。实验数据、成果报告等,均参考原始科研文件,确保每个技术融合环节与突破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