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朗月 作品

第296章 虎牢捷报至,御苑暗流生(第2页)

“拟旨!” 李渊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声音压得更低,对裴寂道,“飞马传谕洛阳城下诸军:王世充若降,其本人及核心党羽,务必严加看管,押解回京!不得由秦王…擅自处置!”

这道旨意,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试图锁住那即将喷薄而出的、可能失控的胜利洪流。长安城的喧嚣庆祝声隐隐传来,而皇帝的眼中,却映照着东方天际那一片被晚霞染得如同战场血火般的赤红,那红,既象征着无上荣光,也暗藏着难以言喻的灼热与不安。

就在太子李建成回宫不久,秦王李世民发动虎牢关大战的前五日(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二十七日),唐高祖李渊在长安宫阙深处,挥笔落下了一道意味深长的册封诏书。 皇子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茂依次受封为王。

李元礼受封郑王,年十四,乃高祖第十子,其母为颇受礼遇的郭婕妤;李元嘉得封宋王,年十三,序齿第十一,其生母宇文昭仪出身北周宗室,深得李渊宠爱,在后宫地位尊崇;李元则封荆王,年十二,排行第十二,生母是王才人;最幼的李元茂封越王,年仅八岁,序第十七子,生母为刘婕妤;李元方为周王,时年不过七岁稚龄,在众兄弟中排行第十九,生母是地位不显的张宝林。这些皇子大多尚在冲龄,远离权力核心,此次骤然封王,绝非寻常恩典。

尤为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此前不久,李渊刚刚册封了秦王李世民年方五岁的次子李泰为卫王。子孙两代,几乎同时裂土封王,其深意昭然若揭。此刻,李世民正亲率大军在虎牢关外与窦建德十万雄师对峙,胜败悬于一线。李渊此举,正是要在决战前夜,以煌煌王爵向天下昭示:这李唐的江山,是李氏皇族共有的基业,而非秦王一人之功勋。

皇帝李渊将象征意义极强的“周”、“郑”、“宋”、“荆”、“越”等王号赋予这些年幼皇子,其用心可谓深远。“郑王”封号直指秦王正全力围攻的王世充“郑”政权巢穴洛阳,意在宣示此战无论结果如何,洛阳最终都将归于李氏皇族(郑王李元礼)治下;“宋王”封地涵盖河南东部要冲,与郑地互为犄角;“荆王”控扼长江中游,剑指南方的萧铣;“越王”则遥领百越之地;“周王”更是追慕周室发祥之基,暗含承袭正统之意。 这些封号如同巨大的印章,提前盖在了尚未完全征服的土地上,既是激励前方将士,更是对即将迎来巅峰时刻的秦王李世民,进行一场不动声色的权力平衡,既是要提醒他,也提醒天下人,真正的权柄与土地的最终归属,牢牢掌握在长安的太极宫中,掌握在他这位开国皇帝手中。

当虎牢关的烽烟散尽,长安城内的这场王爵册封,以及刚刚送往洛阳战场的诏令,已然为战后格局开启了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棋局,在太极殿的宫阙深处,悄然布下了新的棋子。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