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唐将张纶浩州大捷,刘武周部将张万岁再受重创(第2页)
这些步兵大队被分为三列。第一列(战锋队),由85个步兵大队组成,直接承担正面突击任务;第二列(驻队),由85个步兵大队作为第二梯队,负责支援和轮换;两翼骑兵由80个骑兵大队部署于步兵两侧,提供机动支援和侧翼突击。
若第一列战锋队攻击受阻,骑兵和后续驻队会迅速接替发起冲击,战锋队则撤回整队;若骑兵等支援力量受挫,步兵同样撤回重组,形成循环接力。而且纵队阵型便于在狭窄地形中展开纵深攻击,同时通过骑兵的快速穿插切断敌方补给或侧翼,形成局部优势。
两军激战半日,张万岁部被唐军截为三段,其残部退守张家堡时,又遭李仲文预先埋伏的床弩部队狙杀。史载,此战唐军斩首敌军千余级,俘获战马四百匹,张万岁仅以身免,逃回本部。
此战,张纶创造性地运用"军镇-乡兵"协同作战模式,即在战时征调郭氏坞堡私兵三百人伪装运粮队,诱敌深入伏击圈;战后立即组织王氏宗族修复渡口浮桥,确保前线粮秣三日即达柏壁大营。这种军民融合战术,也是唐代前期边防体系的雏形。
张纶浩州大捷彻底粉碎了刘武周切断唐军补给线的企图。当捷报传至雀鼠谷前线,李世民得以全力追击宋金刚残部,不久便收复太原。刘武周逃亡突厥,两年后被突厥诛杀。此战验证了李世民"坚壁清野、断敌粮道"战略的可行性,为后来虎牢关决战窦建德提供战术范本。
刘武周败亡后,突厥始毕可汗改扶苑君璋割据马邑,但再未能深入河东腹地。张纶战后主持修缮浩州城防,增设十二座烽堠,形成纵贯吕梁山的预警体系。至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北伐时,浩州已成唐朝北疆重要屯兵基地。这是后话,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详细介绍。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