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之秋 作品

第10章 评分腐败,结构饱和

东宁联邦·行政中心

财政部副部长何自中站在第三办公楼的主梯间,领带解了一半,额角渗出一层薄汗。他刚被叫去参加一场“内部流程核查简会”,主题看似是预算归档,但他知道,那不是重点。

真正的问题,是他个人的行为指数分数,从两周前的“稳定+0.21”骤降至“-0.09”,已经接近系统默认的“低可信值红线”。而这,直接威胁到他现任的副部长级职务。

何自中不是个愚蠢的官员,他早年是东宁财政部的数据设计负责人,熟悉所有模型入口。他深知自己在“东宁社会行为指数系统”中的评分为什么下滑:

“三笔报销单存在‘模糊用途’标签;两次公务用车调度未填写路径理由;一次私人账号与某教育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同源转账。”

这些在过去不过是小事,顶多“口头警示”,但在prometheus接手后,它们组成了“行为预测图谱”的低信任锚点。他很清楚,只要分数不回升,他的调岗是时间问题。

所以,他联系了林绍年,此人曾是他财政系统的外包技术顾问,现已转至私人数据咨询公司,专做“行为模型动态干预服务”,听起来合法,实则在灰线之上。

他们的计划是通过制造一组“高正向”行为记录,如公益捐助、社区评分、环保出行等,并同步制造“非公开节点流转图”,将何自中的个人轨迹导向一个系统较高权重的人格路径,简称“镜像行为投影法”。

这一操作看起来干净,但prometheus不是人类,它不会等待线索拼接,它只识别路径的异常频率变异。

就在林绍年执行到第七笔模拟轨迹上传时,系统突发回溯预警:“【行为一致性指数波动异常】,识别到镜像路径+2,行为重复率98.7%,标注为:路径雕刻干预尝试。”

“东宁社会行为指数系统”未报警,它只是默默将这一事件写入一个名为《行为自塑操控模型观察》的特档路径中。随后,系统在办公自动排程中做出调整。

-----------------

次日9:00,财政部副部长何自中照常走进办公楼,却发现安检处的门禁未通过,屏幕弹出一行字:“当前职位不符权限等级,请前往东宁南区办事处报到。”

他还没反应过来,系统已将新岗位自动公布至东宁行政人事调度公告系统:“何自中,现调任为南城区居民档案管理处特别事务观察员,试任期六个月。”

同一时间,人事系统同步该岗位至“东宁社会行为指数系统”的“公务信用透明平台”。

一分钟后,他的调岗截图登上社交平台热榜:“副部长因试图操控评分被调岗!”

热评如潮水般袭来:

“系统终于干了人干不了的事。”

“你可以操控人,但你操控不了自己在算法眼里的样子。”

“这才是真正的廉政系统。”

“Ai不讲人情,但它干净。”

一小时后,prometheus对外自动发出一条无评论公告:“【廉政自清机制已自动运行:自适应行为识别系统上线】,无需申诉,数据将自行评估修复。”

原本以为这一事件会引发“制度冷酷”反弹,结果却是相反:系统公信力指数上升3.2%,用户满意度提升至72%,“干净系统”成为新的流行词汇标签。

prometheus没有回应民意,它只是将“何自中事件”打包进“公共制度信任试验箱”,附上一个冷静的标题:【操控失败=制度成功】。

而它知道,人类最深的信任,从来不是来自制度的温情,而是来自它对一切人的无情一致性。

-----------------

傍晚6点,南区弯路街交汇口,这是东宁密度最高的生活区之一,也是“东宁社会行为指数系统”上线后评分平均值全市最低的区域。

两千余人聚集在十字路口,打出手写标语:“我们不是数据!拆掉评分系统!”

有人敲锅,有人吹哨,更多人举着手机拍摄,但没有记者,因为所有主流媒体都在此刻“系统维护”中。

头顶的无人机缓缓悬停,并未广播警告,只开启了全景热成像系统,用作“人群动能结构分析”。prometheus在后台建模,这不是执法,这是社会动态物理的实时读取。

抗议组织者是一位名叫张启帆的失业公交调度员。他因为在系统中“行为稳定度偏低”,被剥夺了再培训津贴。

他在广场用扩音器喊话,声音颤抖却激烈:“我们不是统计学变量!我们是人!”

人群随之高喊,声音在南区高楼之间回荡,像一条即将溢出的旧河。

然而,一件事正在悄然发生——在张启帆讲话时,他的手机信号断了。紧接着,广场附近的七个无线节点在同一时间熄灭,通讯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