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须尽欢(第2页)

别看夏芜现在每天支出不少,可山上卖蔬菜卖水果,挣得钱也足够抵消,甚至还有的剩。

现在,夏芜又觉得不够了。

钱果然还是好东西。

“那我能帮你做什么?”季云舟问。

“你就这样陪着我就好啦,我只是想找个人说一说。”

夏芜拍拍季云舟的肩头,前方到站家门口,她看见爸爸和哥哥站在门口翘首以盼,对她挥手,停车后立马打开车门跳下车,“好了,我到家了,你们回去吧,明天见,季云舟!”

车门被关上,夏芜进门之前还不忘对他挥手。

季云舟挥手回应她。

“走吧。”

老板发话,司机才调转车头。

车上变得安静,让人昏昏欲睡。

季云舟不知道在想什么,没一会儿拿出手机,给他爷爷发去消息:

“我答应你了。”

夏芜到家先去洗漱,洗完澡吹干头发,跑到哥哥房间。

灯被打开,杨弘文紧闭的双眼慢慢睁开,“怎么了?”他如树懒一般问道。

“哥,今天拍的素材呢?”

“相机里。”

“内存给我,我决定连夜把视频给剪出来,多挣点钱!”

杨弘文不能理解妹妹突如其来的鸡血,他转过去身,用被子蒙住头。

感觉萌萌的。

夏芜拿走相机,把视频导入电脑,开始加班干活。

第二天大早,夏芜起来吃早饭时哈欠连天的,刘桂珍一脸心疼:“夜里没睡好?要不今天休息休息,让你爸干。”

夏芜摇头,“今天还有事呢,一会儿把货交给徐黎,收一下尾款,对了,我想给我哥买台无人机拍摄视频。”

“无人机?你哥要那玩意干啥?”

“拍视频啊,昨天拍的视频挺好,但我总感觉少了点宏观镜头,不够完美。”

夏芜有点完美主义,她夜里已经查了无人机的价格,还算能接受,然后已经下单了。

现在算是先斩后奏。

杨国俊和刘桂珍不懂这些,“你要买就买吧,不知道你哥能不能弄明白。”

“放心吧,我哥聪明着呢。”

夏芜三五口吃完早饭,出门找徐黎去了。

徐黎起的也很早,昨天夜里在村书记家里睡的,环境比他想的要好,他昨天联系好运输水果蔬菜的冷库车,一会儿就该到了,不过他早起是为了盯紧杏子的采摘和装盒。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不喜欢被人糊弄。

两个完美主义者一拍即合,夏芜叫上员工,拿上采摘篮,开车拉着人上山准备摘杏子。

马学庆没跟着一起来,老头在村里蹭早饭吃呢。

汪汪队立大功,金豆和黑豆顾不得赶鸡,就被薅来找果子,几个人都比不上小狗们找大果子厉害。

摘好的杏子不能见水,由徐黎一个个确定大小和外观后,直接放入竹盒子中,再由他的人放到车上固定。

一上午夏芜都在忙活这事,摘完杏子摘枇杷,还要摘新鲜的蔬菜。

几百斤菜去掉黄叶虫叶,让挑剔的徐黎看以后才能过秤。

马学庆这老头也摸上山,把徐黎叫到一边,交代道:“一会儿去村里,把我买的菜也拉上。”

徐黎:“?”

“师叔,你在哪买的菜?”

“就在村里啊,”马学庆不以为然。

徐黎看看夏芜,离得远,听不见,“您怎么不在她这儿买?”

“嘿,在她这里买,菜好是好,可贵啊,而且这丫头卖菜看心情,叫人给包圆了她自己都不乐意,不像村里,”姜还是老的辣,都以为马学庆早起是去村里蹭饭呢,实则不然,这老头专门去逛村里人菜园子,找了几个种菜种的好的,跟人家谈要买菜,以后跟着徐黎的运输车来,能拉多少就拉多少。

马学庆的菜馆子不像徐黎那样走的高端精致路线,一盘菜份量不大,菜吃一半浪费一半。

他做的平价菜,量大,有多少菜都行,买的多,夏芜不卖给他,但村里人卖啊。

他刚已经看过了,村里人种的菜也好着呢,长得好,味道也好,够他饭馆用了。

就徐黎叫来的那辆冷库车,能拉几千斤东西,徐黎买的这点东西占不了多少空间,倒是让马学庆捡便宜了。

徐黎这时候才琢磨出来点不对劲来,等会,会不会这才是师叔带他来的目的呢?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

生意归生意,人情归人情,夏芜再好,徐黎也怕将来生出什么事端,两个人签了合同。

马学庆不用签合同,他找了好几户村民,谈好了以后谁菜好就多买谁的,让徐黎的买菜小哥挑,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这两人吃完中午饭才走的,来一天一夜,给村里人创造上万元的gdp,村里人就差鼓手欢庆送他俩离开了。

杨国峰咂巴嘴道:“真好啊,你说要是咱村里多来些这样的人,日子怎么可能不好呢?”

农村都爱种菜,在农村种过菜的都知道,吃不完,根本吃不完,一家就那么几个人,现在不比以前,苦力活多,饭量也大。

吃不完的菜吧,只能送人,可谁家不种菜呢?扔了吧,浪费,拿到街上卖吧,价格十分便宜,老头老太太还不方便。

现在好了,一个张大厨头,一个马学庆,这俩老头快把半个村的菜园子都给包走了。

村里人高兴啊,一高兴,又开始开荒了。

出去打工的那些村民,家里地都荒了,舍不得也没办法,其他人家里的地都种不完,谁会闲着没事种他们的地啊。

结果呢,最近几天接二连三接到来自村里的电话。

电话一响起,就是问家里的地愿不愿意租出去,一年三五百块钱,不多,好歹不让地荒着。

问起租地要干啥,都说种,种菜,种粮食,种什么都好,总而言之,不能让地闲着。

被问到的人没有不答应的。

农村人即使远离了生养他们的土地,依旧眷恋着,对土地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

“种吧,种吧,不给钱都行,只要不让地荒着。”

于是乎,被挣钱的动力刺激着,杨沟村更加活跃,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