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明 作品

第421章 卢象升

卢象升手执着断刀,鲜血顺着他身上的诸多伤口汨汨而下。搜索本文首发: 热小说网

他的脚下,倒伏着大量头戴着黄巾的西军军兵。他的前方站满了头戴着黑巾的万民军。卢象升的身后,还能站立的明军甲兵仅仅不过数十人。他们奋力打退了西军的进攻,但是却没有办法去面对蜂拥而来的万民军。西军到处烧杀抢掠,每股不过数十人,多者不过百十来人。但是涌入宫城之中的万民军,却是成建制而来,人数足有千数,军阵严谨,队列整齐。旌旗招摇,杀气凌烈。长枪如林而来。让人绝望……卢象升握紧了手中的断刀,面对着如林而来的万民军枪阵。他的眼眸之中没有丝毫的惧色。在贾庄的时候,面对着清军的千军万马,他同样也没有惧色。箭射完了,那就用枪。枪折断了,那就用刀。刀砍缺了,那就用拳。拳头没有了气力,还可以用牙齿。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不会放弃抵抗。死亡,并不令卢象升恐惧。卢象升也从来没有害怕过死亡。大丈夫,何惧一死。卢象升缓缓举起了手中的断刀,他已经没有了多少气力。但是面对着成百上千缓缓覆压而来的万民军,他依然举起了刀,就如同在贾庄一样。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来吧……”卢象升轻声自语道。万民军的军卒已经抵近到了十步的距离。十步是距离,卢象升已经可以看到万民军军阵最前列军兵那一张张冷冽的脸庞。他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他紧紧的握持着手中的断刀,目光平静的注视着身前缓缓压来的万民军军阵。但是预想而来的漫天箭雨或是铳炮的响声,都并没有出现。“卢公……”万民军的军阵之中,传来了一道颤声。卢象升浑身一震,转目循声望去,因为那一道声音他听的极为熟悉。叫出那声卢公的,是万民军的一名将校。随着一声卢公,正缓缓压来的万民军军阵也是骤然一滞。一众万民军的军兵眼眸之中的杀气在转瞬之间消散于无形之中,众人的脸上的神情复杂,皆有异色。“你是?”卢象升目光微缓,看向那名万民军将校。那名万民军将校排众而出,已是泪流满面。那万民军将校走到阵前,弃掉了兵刃,跪在了地上,哽咽道。“草民姚亚平,拜见卢公。”“姚亚平……”卢象升神色动容,他记起了眼前万民军将校到底是谁。崇祯十一年,他辞别了三府的父老,领孤军入驻贾庄,粮草当时已经难以为继,断粮已近三日,一众军兵皆是饥饿难耐。是大名府的一名生员,在清军完成合围之前,趁着夜色的掩护,带领着本家的族人,压了一共七百石的粮食进入了贾庄,为大军解除了燃眉之急。那名生员的名字,叫做姚东照。卢象升一直都不曾忘记。而姚亚平正是姚东照的子侄,在帐中他们曾经见过。往昔逐渐模糊的记忆重新在卢象升的脑海之中变得清晰了起来。“你叔父……”卢象升不自觉的上前了一步,下意识的开口道。只是话刚出口,又停了下来。姚东照是地方乡绅,颇为富庶,心系国家,按理如何都不可能从贼。但是姚亚平此刻出现在这里,很多事情已经不言而喻。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卢象升看到了姚亚平腰间的佩刀。姚亚平现在腰间所带的佩刀,正是他当初在贾庄交给姚东照的战刀。“卢公能记得我家叔父,叔父在泉下有知,也能瞑目了。”姚亚平跪在地上,泪如雨下。“大名府先遭旱蝗,又逢大疫,十户九空,叔父病故,民变渐起,我等为求自保,无奈之下只能随波逐流。”“后逢孙督师收编成为官兵,但是邳州一战,朝廷大败,我等又只能加入万民军中。”“人如蝼蚁命如草芥,今时今日,方知何为‘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姚亚平的声音凄苦,述说着悲惨的遭遇,泣难成声。万民军中一众军兵皆是流露出同样的神色。姚亚平的遭遇,是很多人悲惨境遇的缩影。他们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凄苦,各有各的苦难。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乱世之中,人命何其轻贱。卢象升神情恍惚,看着眼前一众神色悲伤的万民军军兵。这些所谓的万民军军兵们,脸上无不是带满了风霜。他们的皮肤粗糙黝黑,他们曾经都只是老实本分面朝黄土的农民,走街串巷谋求生计的贩夫,勤勤恳恳终日劳作的小民。他们……不是反贼……他们……只是一群,想要谋求活路的可怜人……活着是最简单的事,但却又是最难的事。卢象升的视野逐渐模糊了起来,他紧咬着牙关,努力的控制着自己翻腾的心绪,压抑着胸腔的苦闷。北风呼啸而来,吹过了宫城巍峨的殿宇,也让卢象升的思绪回到了还在学堂求学的时刻。

“建斗啊。”父亲的脸庞,在卢象升的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你有什么志向吗?”“愿研,古将相名臣之略、军国经制之规!”书房之中,青年时的他神采飞扬,意气风发,朗声回答道。“孩儿想做张巡、岳飞那般的英雄!”“复往昔汉唐之荣,壮我华夏声威!”“好志向。”父亲的脸上带笑,似乎很是满意,不过很快又收敛了回去。“不过,建斗啊……”父亲站起了身来,神色严肃,目视着他,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嘱咐道。“不要只看着那高高在上的庙堂,也要谨记着田野百姓的生计。”“日后为官,须得脚踏实地……”他当初并不理解父亲的话语。直到真的当了官后,才逐渐理解了他父亲的嘱咐。国库空虚,财政困顿,苛捐杂税压迫的普通的百姓几乎难以喘息。他只不过是做了一名官员应该做的事情,治下的百姓却是对他……这也是为什么,在建奴南掠之时,他没有办法袖手旁观。他如何不理解杨嗣昌的想法,他如何不明白杨嗣昌的困难。只是……他真的,真的,真的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去坐视不理。卢象升的心绪起伏,这一刻他原本好不容易坚定下来心又产生了动摇。国家昏暗、天下动荡。民心……早已经不在朝廷。天下思变。“卢公。”万民军中,很多的军兵也随着姚亚平跪了下来,哽咽出声。他们很多人都是从三府逃来的百姓,因为孙传庭打出卢象升的旗号。他们先是加入了官兵,后来又加入万民军中。他们心中有太多的委屈,得不到倾诉。他们的心中有太多的痛苦,压迫的他们难以言语。没有人为他们做主,没有人为他们申冤。曾经那个愿意为他们仗义执言的明公离开了他们远去。这该死的世道,残害的他们妻离子散,逼迫着他们背井离乡。再度看到卢象升时,他们的所有压抑在心中委屈,所有的情绪全都在这一刻迸发了出来。卢象升的眼前模糊,泪水模糊了他的视野,他真的没有办法看清前方。“我们这一路来……没有做过对不起卢公的事情……”姚亚平抱拳行礼,泪声道。“卢公,万民军不是往昔的流寇。”“他们不会烧杀抢掠,也不会侵害百姓,这一路以来皆是秋毫无犯……”卢象升抬起了头,抬起手拭去了脸上的眼泪。“不要说了。”卢象升沙哑着声音,打断了姚亚平的话。 他知道姚亚平想说什么。“我都知道。”姚亚平抬起手,同样擦去了眼泪,仰头恨声道。“卢公,朝廷昏暗,腐朽不堪,民不聊生,致使天下思变。”“百姓无有活路,朝廷却无所作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昏庸的朝廷,卢公难道还要为他们效命吗?”卢象升的身躯微震,他痛苦的闭上了眼睛,但是泪水却止不住的向下流淌着。“我都知道……”卢象升的声音颤抖,他的神情痛苦不堪,心中同样也是痛苦不堪。“我都知道……”姚亚平所说的事情。他如何不知道,他如何不清楚。比起姚亚平的所见所闻,他的见闻更多,知晓的内情也更多。他知道那些高居在庙堂之上的达官显贵们私下的龌龊,他知道那些潜藏在朝堂之上的蛀虫腐蛆。“我都知道啊。”卢象升的声音颤抖,压抑在心中的痛苦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但是,我不能,我不能。”卢象升的心中痛苦不堪。他都知道,他什么都知道。朝廷错了,万民军是对的。现如今的朝廷,已经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今上虽然勤勉,但是却没有能力能够挽回局势。朝堂昏暗,只为逐利,不惜卖国,穷国而富家。地方豪强鱼肉乡里,似豺似狼。“我真的不能……”卢象升注视着跪在地上的姚亚平。他是明臣,是大明的臣子。今上对他有恩。危急之时,启用他为南国总理。虽然过往之时,今上也有误解。但是,他仍旧不能。“卢公……”姚亚平声音颤抖,后面的话语终究是没有再说出口来。他能理解卢象升的为难,他也能体会到卢象升的痛苦。“大明确实已经腐朽不堪。”卢象升目光重新恢复了平静,长叹了一声。国家的弊病,他清楚。“大明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大明。”“硕鼠累累、民难聊生。”大明……当真气数已尽……北风愈急,再是严厚的棉衣,都难以抵挡那股冰寒刺骨。卢象升的心中同样也是一片冰寒。大明啊,大明。到底怎么样,才能够挽救你。卢象升的思绪混乱,想起了曾经所听过一首诗词。“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