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配冥婚
却说吴先生将一切事情都吩咐下去,众人都按照吴先生的吩咐去做了。\小_说+C?m,s, ?耕?芯\醉~全¨
梅玉芳给泥人穿上做好的新人衣服,然后吴先生施法,最后将一张符篆贴在了泥人面门之上。
这泥人却是有讲究,必须和邬月茹身高一致,还需要将邬月茹的生辰八字写在符篆上贴在泥人面门之上。
做好之后,梅玉芳就按照吴先生的吩咐给泥人盖上红盖头,将泥人扶进了花轿。
几个年轻小伙子都按照吴先生吩咐,穿了一身短褂,手臂上绑一朵丝绸红花。这几个人都是抬花轿的轿夫,待会就是抬花轿去“换”新娘的。
汪烨三个小家伙都被剃了一个寿桃头,脸蛋上用胭脂画了两个红圆,看上去就像图画里仙翁身边的童子。
汪烨三人都是换了一身大红色的衣服,看上去喜庆无比。
吴先生又从村里找来了一些会吹唢呐的人,这些人倒是没有打扮,另外还有三个年轻人,这些人都各有任务。
很快就到了中午,邬月茹下葬的时间是下午两点,一点的时候棺材就会被抬出来赶去山上。
十二点的时候,吴先生吩咐大家将花轿抬出,一众人都跟随着过去,到下葬队伍必经的路上等着。¨墈~书`君* !埂/芯¢嶵_快.过去的时候,唢呐不能吹,鞭炮不能响,所有人都不能说话。
一群人都是紧闭着嘴巴,走在路上,有些人见了也不与他们搭话。
来到了邬村村外的一条大路边,吴先生示意大家伙停下来,在这等着。
一点多一点的时候,一阵鞭炮声伴随着锣鼓唢呐的声音传过来。远处,出殡的队伍正在向这边走过来。
吴先生一挥手,这边顿时也是唢呐声响了起来,鞭炮也是点上了,噼里啪啦地响着。西个手臂上绑着红花的年轻人抬起花轿,向大路上走去。
汪烨三个孩子走在队伍正前方,三个人都是手里拿着小鼓,连蹦带跳地边走边拍小鼓。
很快两支队伍就相遇了,出殡的队伍退到了路边。那些人对这支迎娶队伍很是好奇,现在谁家迎娶还是这样?但是也没有人询问,出殡的队伍和迎娶的队伍是不能交谈的,这是这一带的风俗。
按照一带的风俗,出殡队伍如果与迎娶队伍相遇,必然是出殡队伍让道。这一说法自古就有,古时候男尊女卑,女人的身份是相对来说比较低微的。而女人却有一天是最大的,那就是出嫁那一天。/零`点¢看′书′ !庚.辛\罪+筷*古徽州这个风俗由来己久,婺源古时也属徽州,这个风俗也是保留了下来。
按徽州风俗,结婚当天新娘最大,所以酒席最上座必然是新娘坐的。次桌首席则是男人舅舅,因为外甥结婚,舅舅大。
如果是寻常情况,迎娶队伍会尽量避开出殡队伍,就算相遇,也是走过去,不打招呼。这一次却是有些怪异,迎娶队伍最前面的孩子却是分作两路,从棺材两边绕过去,将棺材围在了中间。
汪烨三人从棺材边走过去后,抬花轿的几个汉子也是抬着花轿紧贴着抬棺材的队伍擦身而过。就在这时候,吴先生右手一动,顿时风沙骤起,吹得出殡队伍的人都是眯起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