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卫子夫展开《科研局跨局协作册》,指尖点着册上的星象计时仪图。

“天文局与工造局已合研‘星象计时仪’,”她抬眼看向刘妧,“班昭说可兼测水运仪象台的‘刻漏差’,以后计时更准了,造车、铺路都能按时辰算进度。”

刘妧拿起“仪象台改良令”,红印落在锦纸星轨图旁,像颗刚升起的星。窗外的齿轮声混着更漏响,缠在烛火上晃悠。

长安造车坊的雾气里,鲁直盯着“藤锦减震车”过鹅卵石路。车箱里的陶罐稳稳当当,连晃都没晃一下。

越人商队的阿勇拍着手笑:“鲁师傅,这车上的‘锦藤悬架’,越人那高低不平的山路也能用!我那批山货,就愁没好车运。”

鲁直抹着额头的汗,指着悬架上的竹环:“按算学算的,藤条张力到‘七寸’时减震最佳,你看这环对齐刻度就成,错不了。”

班昭抱着浑天仪零件走进来,零件上的铜环亮晶晶的:“鲁师傅,仪象台的‘转枢’总卡壳,想借你车轴的‘铜套锦垫’法——铜套耐磨,锦垫减磨,可行不?”

鲁直接过铜环掂了掂:“中!我这就画图纸,锦垫得用越人那种韧麻混织的,比纯锦结实。”

科研局专利核验房,黄月英对着越人“竹篾铺路法”图纸皱眉。图纸上的竹篾网画得歪歪扭扭,没标承重,像孩子涂鸦。

“这光画个网咋行?”她用指尖敲着图纸,“车一压塌了算谁的?”

新调来的道路局博士徐岳展开《九章算术》,算筹在沙盘上“哒哒”摆开:“用‘衰分术’算竹篾密度,每平方尺需承三石重。你看,这样编三层,底层粗篾承重,上层细篾防滑。”

阿月从竹筐里掏出把细长草,草叶上还沾着泥:“徐博士,把这‘固路草’种在竹篾缝里,根能缠土,比汉家的石灰还管用。俺们越人铺路都种这草,雨冲不垮。”

徐岳捏着草茎看了看:“这草根系发达,正好补竹篾的缝。我在图上标上种草的间距,两寸一棵,保准固得牢。”

建章宫尚方署,陈阿娇正扯着车帘试牢度。车帘用越人藤条织的,镶着汉地锦边,可接口处总脱线,一拽就松。

“这藤和锦咋就接不牢?”她把车帘往案上一摔,珠钗上的小梭子“叮”地撞在铜盘上。

尚方署丞捧着张图纸进来,是鲁直的“锦线加固环”:“太后,把藤条穿进锦环里编,跟织锦的‘经纬接结’一样,环套环,准掉不了。”

陈阿娇拿起锦环比量着,把藤条穿进环里再编,果然扯不动了。她顺手在帘角绣了个小人,一半汉装一半越饰,捧着条路:“这是‘路神’,管着汉越的道,保准一路顺。”

刘妧带着卫子夫走进来,卫子夫手里的《丝路车辙考》还卷着边。

“陛下,西域商队说咱们的车过沙漠总陷轮,”卫子夫翻开册子,指着上面的车辙印,“得学越人的‘宽幅车轮’,轮面宽了,压强小,不容易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