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桐伟 作品

第201章 诺德兰(第2页)

威尔斯默默接过上校递来的面包片,随后跟着团长的勤务兵,朝着防区走去。

等真正到了防区,威尔斯发现这里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南侧的战壕由于连日降雨,早已被泡成了一片沼泽。几个满脸泥垢的士兵正有气无力地用钢盔往外舀水,看到威尔斯过来,连敬礼的力气都像是耗尽了一般。

“临时指挥官呢?”威尔斯皱着眉头问道。

“死了。”一个医护兵抬手,指了指不远处新堆起来的坟堆,语气平淡。

威尔斯见状,伸手从内袋掏出包在指挥部顺手拿的“Atikah”牌香烟。这个简单的动作似乎比任命书更有效——士兵们终于聚拢过来,用混杂着怀疑和期待的眼神打量这位从天而降的连长。

威尔斯依旧蹲在战壕边缘,指间那半截“Atikah”香烟袅袅冒着青烟,烟灰随着炮弹爆炸产生的震动,簌簌地往下掉落,缓缓吐出一口烟。

他缓缓环顾四周,目光从这些名义上隶属于“北欧精英师”的士兵们身上一一扫过。他们各异的面孔和口音,不经意间便暴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

党卫军第11“诺德兰”装甲掷弹兵师,在宣传中,那可是一支由丹麦、挪威志愿者汇聚而成的精锐之师。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所谓的“帝国德意志人”,大多是从德国本土补充进来的士兵,年纪普遍在十七八岁左右,皆是希特勒青年团刚刚毕业的成员。“人民德意志人”,则是来自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地的德裔。而真正来自北欧地区,如丹麦、挪威的志愿兵,确实存在,但大多集中在军官和士官阶层,且人数少得可怜。

这所谓声名远扬的“北欧师”,说白了,不过是用于政治宣传的一个幌子罢了。真正的北欧勇士,在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早就死伤殆尽。如今被源源不断填进前线的,尽是些东拼西凑而来的“帝国德意志人”和“人民德意志人”。

他所负责的防线,恰好夹在“丹麦”第24团2连和团属摩托车排之间。在了解完连队以后,他抽空拜访了这两个单位的指挥官赫克托尔上尉和伯特拉姆森中尉,他们拉着他匆匆开了一个简短的作战会议。

“你的防线正对着苏军的突出部。”赫克托尔上尉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在地图上指出位置,“你的连队上一任临时指挥官,就是在那个地方战死的。”

伯特拉姆森中尉紧接着补充道:“我们的作战计划是,需要你从正面吸引住苏军的火力,而我们和坦克歼击车会瞅准时机,从侧翼对他们进行包抄。”

威尔斯盯着地图,心中忍不住暗暗咒骂。这意思不就是把他当成诱饵吗?可他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如果这个苏军的突出部不尽快拔掉,那么整个防线最危险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