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掰我一块 作品

第311章 黑夹克和黑瘦子

第311章 黑夹克和黑瘦子

灌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城郊分社的监控录像带被小心翼翼地取回,堆放在专案组临时征用的灌河县公 安局一间小会议室里。.d+a.s!u-a?n·w/a/n!g+.\n`e_t¨

一台老旧的录像机连接着同样老旧的电视屏幕,发出滋滋的电流声。

庞国红和两名金陵刑警,加上灌河县局派来协助的两名熟悉当地情况的民警,五个人挤在屏幕前,眼睛瞪得发酸。

02年的监控录像,画面模糊、黑白、帧率低,人物常常拖着一道残影,辨认起来极其费力。

他们按照张泽天筛选出的那十六个具体开户日期和时间段,一盒一盒地快进、慢放、定格。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枯燥而煎熬。

屏幕上大多是当地农民、小商贩办理存取款的寻常景象。

“停!”庞国红突然低喝一声,手指猛地戳向屏幕,“往回倒一点!对,就这里!”

画面定格在一个月前工作日的下午两点四十分。

一个穿着黑色夹克衫、身材中等偏瘦的男人出现在画面边缘。他戴着顶深色鸭舌帽,帽檐压得很低,几乎遮住了大半张脸。他并没有去柜台,而是在营业厅角落的填单区徘徊。

“注意看,”庞国红指着屏幕,“两点四十五分,第一个‘客户’来了,是个穿蓝布褂的老头,看着很木讷。黑夹克立刻靠过去,两人低声说了几句,黑夹克还塞了张纸条给老头。老头拿着纸条去了3号柜台。”

他们迅速翻找出当天的开户记录和对应的柜台录像片段。_0+7·z_w¢..c·o^m/

果然,3号柜台的模糊画面显示,正是那个蓝布褂老头在开户,经办柜员是记录中的一人。

“快进,看下一个时间段。”庞国红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同样的手法在后续几个集中开户的下午反复上演。那个“黑夹克”像幽灵一样准时出现,每次都在填单区附近“偶遇”前来开户的“客户”。

他显然极其谨慎,从不直接陪同到柜台前,只是远远观望,或在“客户”办完手续后迅速与其在门口简短接触一下,随即各自离开。

“就是他!”灌河县局的一名老民警黄杰指着屏幕上的黑夹克,语气肯定,“虽然看不清脸,但这身形、这走路的姿势,还有那顶帽子,我有印象!

这人肯定不是我们灌河本地的,口音也不像苏北的。他每次来,好像都是坐下午那趟从盐港市过来的中巴车。”

“车牌记得吗?或者下车点?”庞国红追问。

黄杰摇摇头:“那会儿哪会特意去记这个。不过,中巴车终点站就在信用社斜对面的小广场。”

高志阳面前的电话几乎被打爆。

他拿着张泽天整理出的十六个灌河籍“人头账户”对应的身份证信息和大致住址,正逐一联系灌河县公 安局和当地派出所,请求协助寻找这些身份证的主人进行核实。

过程异常艰难。这些身份证主人大多如预料中一样,是信息闭塞、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的底层百姓。

有些电话打到村里,村支书也说不清人在哪;有些好不容易联系上本人或家属,对方一听是公 安局,要么吓得语无伦次,要么警惕地矢口否认,甚至直接挂断电话。\b!i·q¢i¨z*w¨w?.*c^o!m¨

“小高,有这么个情况。”张泽天走过来,脸色有些异样,“我交叉比对了这些灌河‘人头账户’的资金流,发现一个规律。大部分账户在收到赃款后,钱很快被转到其他更分散的账户或被取现。”

但其中有一个账户,叫…罗斌的,他的账户在收到一笔五千块的赃款后,这笔钱停留了整整三天才被转走。这和其他账户‘秒转’的情况很不一样。”

“也许是这个组织的现金池调度出现了问题。”

高志阳记下这个名字:“罗斌?灌河县大王庄的?我正好在联系他们村支书。”他立刻拨通了大王庄支书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大王庄支书声音洪亮:“罗斌?有这个人!是个老实巴交的养蜂人!前阵子他老婆得了急病,在县医院开刀,到处借钱呢!你们找他干啥?他犯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