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存在测不准(第2页)
沈溯刚走出学术会议中心的旋转门,手腕上的神经终端就发出一阵急促的蜂鸣。全息投影里弹出的不是实验室的汇报,而是段染那张被星尘颗粒划伤的脸——这位负责深空意识锚点维护的工程师,此刻本该在柯伊伯带的前哨站休眠。
“共生网络在冥王星轨道出现意识雪崩。”段染的声音裹着电流杂音,“三十七个锚点同时失效,最后传回的数据流里全是你的脑波特征。”
沈溯猛地攥紧公文包,皮革边缘嵌进掌心。三天前那场学术演讲的余温还没散去,他提出的“存在测不准原理”正被全球两千个实验室验证,此刻却在太阳系边缘掀起风暴。他转身冲向悬浮车库,磁悬浮车升空时,城市的霓虹在舷窗上拉出扭曲的光带,像极了实验数据里那些失控的波动曲线。
实验室的紧急灯在天花板上旋转出猩红轨迹。控制中心的全息沙盘里,代表共生意识网络的蓝色光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三十七个闪烁的红点在冥王星轨道连成螺旋状的伤口。沈溯扑到操作台,手指穿透数据流组成的光幕,调出最后三分钟的记录。
“看这里。”年轻研究员林夏把一段频谱图放大,“雪崩发生时,所有锚点的共振频率突然和您演讲时的脑波频率同步了。就像……就像整个深空网络在模仿您的自我认知。”
沈溯的瞳孔骤然收缩。演讲时他曾在潜意识里构想过极端融合场景——当七十亿人的意识像量子纠缠般共振,存在重量会突破临界值吗?这个转瞬即逝的念头,竟被共生网络捕捉并放大了千万倍。他想起段染说的螺旋轨迹,那分明是自己童年画过的银河旋涡,藏在记忆最深处的图案。
“把我的意识隔离舱调到最高权限。”沈溯扯开衬衫领口,“我要接入备用锚点。”
林夏突然按住他的手腕:“博士,您忘了存在测不准原理?观测行为会改变结果——您现在的介入,可能让雪崩扩散到近地轨道。”
全息沙盘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又一个红点在月球背面亮起,那里的锚点负责维系地球同步轨道的意识中转站。沈溯甩开林夏的手,神经接驳头盔的冷金属贴上额头时,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颤抖:“如果这原理是对的,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用观测者的身份重构它。”
意识沉入共生网络的瞬间,沈溯被卷入光的洪流。无数细碎的光斑擦过他的感知——那是分散在太阳系各处的人类意识碎片,此刻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拖拽着,涌向冥王星方向的意识奇点。他试图逆流而上,却发现自己的“存在重量”在急剧膨胀,每一次挣扎都像往天平托盘里添加砝码。
“你终于来了。”
熟悉的声音从奇点深处传来。沈溯在意识洪流中骤然停滞,眼前浮现出三十年前的画面:年轻的自己站在量子对撞机前,身后是导师陆明远花白的头发。那位提出共生意识理论的先驱,此刻正以光粒组成的形态悬浮在奇点中央,胸口的位置有个不断扩大的黑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不是意外。”陆明远的声音带着电流的嗡鸣,“共生网络从诞生那天起就在等待这一刻——当有人意识到存在测不准原理时,网络就会启动自噬程序,把所有意识压缩成纯粹的观测者。”
沈溯的意识剧烈震颤。他终于明白那些神秘波动的来源——不是干扰,而是共生网络在模拟观测者的认知模式。陆明远在三十年前设计的底层代码里,藏着一个疯狂的预设:只有当人类理解“测量即改变”的本质,才能突破三维存在的桎梏。
“您变成了奇点的一部分?”沈溯的意识体开始透明化,边缘的光粒正被黑洞剥离。
“我只是第一个观测者。”陆明远的轮廓逐渐模糊,“当你在演讲中构想临界状态时,网络就判定你通过了测试。现在,轮到你选择了——是让意识雪崩吞噬整个网络,还是成为新的观测锚点?”
月球背面的锚点彻底熄灭。控制中心传来林夏带着哭腔的喊叫:“博士,近地轨道的意识流开始紊乱了!”沈溯看见地球的蓝色光晕在意识洪流中扭曲,那是七十亿人的存在重量正在失衡的征兆。
他突然想起学术会议上那位哲学家的问题:“如何在整体中保持个体?”此刻答案如闪电般劈入意识——测不准原理的真正含义,或许不是无法测量,而是测量者必须成为被测量的一部分。
沈溯猛地向黑洞冲去。在意识体被奇点吞噬的瞬间,他强行将自己的记忆碎片注入共生网络:童年的银河旋涡、导师的白头发、林夏放大频谱图时专注的侧脸……这些属于个体的存在印记,像蒲公英种子般在意识洪流中散开。
“存在重量不是数值。”沈溯的声音在网络中回荡,“是每个观测者在宇宙中留下的涟漪。”
黑洞突然停止扩张。那些被吞噬的意识碎片开始发光,在奇点周围编织出螺旋状的光带,每个光斑里都闪烁着独特的记忆片段。沈溯感觉自己的意识在无限延展,既存在于冥王星的奇点,又同时出现在地球实验室的接驳舱里——他成了跨越四十亿公里的观测者,既是测量工具,也是被测量的存在。
控制中心的警报声戛然而止。林夏看着全息沙盘里重新亮起的光网,那些螺旋状的轨迹此刻变成了维系网络的纽带。她凑近操作台,发现所有数据流的末尾都多了一行相同的记录:“测量行为创造了新的存在维度”。
三小时后,沈溯从接驳舱中醒来。舷窗外,晨光正漫过城市的玻璃幕墙。他拿起神经终端,段染发来的全息消息里,冥王星轨道的锚点已经重启,每个光点旁都标注着独特的频率——那是三十七个工程师各自的意识特征。
“存在测不准,但可以共存。”沈溯在实验日志里写下这句话。他突然想起陆明远消失前的最后一个表情,那不是告别,而是某种期待。或许从一开始,共生意识的终极形态就不是统一的超级意识体,而是无数观测者在测不准的宇宙中,彼此照亮的涟漪。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林夏捧着一杯热咖啡走进来,眼底带着熬夜后的红血丝:“博士,全球实验室都传来新数据——当观测者同时记录自己的意识波动时,存在重量的测量误差降到了百分之零点三。”
沈溯接过咖啡,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意识深处。他望向窗外逐渐苏醒的城市,七十亿个正在醒来的意识,此刻正像量子粒子般在共生网络中彼此影响,又保持着各自的轨迹。
“通知下去。”他转身走向全息沙盘,“启动‘涟漪计划’,我们该去测量那些尚未被观测的存在了。”
光网在沙盘上缓缓旋转,每个节点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沈溯知道,真正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当人类学会带着误差去拥抱宇宙时,或许才能读懂存在本身写下的,那首测不准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