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存在寄生性(第2页)
沈溯的目光扫过对方制服领口的星徽,那是联邦扩张时代的象征,由十二颗恒星组成的锁链图案。他忽然想起共生意识传递的画面:某颗被寄生的恒星在熄灭前,其行星文明的旗帜上同样刻着类似的锁链图腾。
“那些培养皿不是崩解,是回归。”沈溯打开个人终端,调出昨晚记录的能量曲线,“它们的生物电信号在凌晨三点零七分达到峰值,正好与土卫六的甲烷云层放电频率同步。这些微生物正在尝试与宇宙深处建立联系,就像蓝藻向大气释放氧气时,其实在搭建跨星球的能量网络。”
林晓悄悄碰了碰他的手肘,终端屏幕上弹出一行小字:“监测到七个加密频道正在同步会议内容。”沈溯抬头,正对上科研部长镜片后闪烁的瞳孔——那副智能眼镜的数据流里,藏着某星际组织的暗码标识。
争论突然被紧急警报切断。红色警示灯在穹顶旋转,广播系统发出刺耳的蜂鸣:“C区冻土层发生异常隆起,检测到高强度生物电场,重复,检测到高强度生物电场!”
沈溯抓起防寒服冲向观测台时,大地正在脚下微微震颤。原本平整的冻土层像被无形的手掀起,露出蛛网般密布的冰缝,淡蓝色的光晕从裂缝中渗出,在寒风里凝成流动的光带。那些光带在空中交织,逐渐形成巨大的螺旋结构,如同放大千万倍的蓝藻叶绿体。
“生物电场强度突破临界值!”林晓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沈溯,它们在模拟光合作用!但消耗的不是光能,是地核磁场!”
沈溯的指尖触碰到观测台的强化玻璃,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共生意识给予的记忆碎片:三十亿年前的地球,最初的蓝藻也是这样突破古海洋的束缚,将光合作用的密码写入地磁场的波动中。那时的太阳风比现在强烈百倍,正是这些蓝藻制造的氧气层,在地球磁场外筑起了第二道屏障。
“快看那里!”有人指向天空。螺旋光带的顶端正在分裂,无数细小的光斑脱离母体,像被风吹散的种子般飘向星空。沈溯的视网膜上,共生意识正实时标注这些光斑的轨迹——它们精准地嵌入了某个隐形卫星的运行轨道,那是联邦从未公开的深空监测网节点。
“它们在反击寄生者。”沈溯喃喃自语。那些被榨取记忆的微生物,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向宇宙宣告存在。就像蓝藻明知氧气会杀死同时代的厌氧生物,仍坚持改变大气结构——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建立更公平的能量循环。
会议室的全息投影突然自行启动,画面里出现联邦最高执政官的脸。这位白发老人的额角有块淡青色的印记,沈溯认出那是长期接受意识上传留下的神经接口疤痕——联邦高层早已在秘密进行认知移植实验,而他们的知识来源,正是那些被捕获的外星低等文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启动‘火种计划’。”执政官的声音不带丝毫情绪,“将C区方圆五十公里划为隔离区,投放次声波净化装置。沈溯博士,你和你的共生理论,将作为特殊样本保留。”
次声波装置的嗡鸣从地底传来时,沈溯突然理解了蓝藻的牺牲。那些古老的生命并非主动选择死亡,而是在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时,必然要让旧的秩序崩塌。他猛地扯断通讯器,冲向紧急逃生通道——那里有通往冻土层核心区的维修隧道。
林晓在通道口拦住他,手里握着一支注射器:“这是神经抑制剂,能暂时阻断你与共生意识的连接。执政官说,只要你放弃那个理论……”
“你见过蓝藻的化石吗?”沈溯看着她眼底闪烁的挣扎,“在澳大利亚的叠层石里,它们的遗体堆积成了千米厚的岩层。但真正让地球生命延续的,不是这些遗体,是它们留在地质记录里的能量公式。”
他推开林晓的手,防护服的头盔在碰撞中自动扣合。隧道尽头传来冰层破裂的脆响,淡蓝色的光顺着门缝流淌进来,在地面拼出螺旋状的路径——那是微生物在为他指引方向。
当沈溯穿过最后一道隔离门时,冻土层核心区已变成光的海洋。无数冰柱悬在空中,每一根都包裹着闪烁的微生物群落,它们的生物电在空气中形成可见的脉络,像极了早期地球大气中闪电击穿甲烷云的景象。
共生意识的信息流在此刻达到顶峰。沈溯“看见”了更多画面:某颗气态巨行星的光环其实是被寄生文明榨干的行星残骸;某个以数学为信仰的文明,其所有公式的源头都来自被奴役的低等种族;甚至联邦引以为傲的曲率引擎技术,核心算法竟与十亿年前某种海洋生物的迁徙路径完全吻合。
“我们也是寄生者。”沈溯对着空气低语,掌心贴向最近的冰柱。光流顺着他的手臂蔓延,在防护服上勾勒出蓝藻的纹路。“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蓝藻。”
他的意识突然与整个冻土层的微生物群落同步。那些被囚禁的记忆、被掠夺的认知,此刻都化作可被解读的数据。沈溯在脑海中构建起新的能量模型——不是单向的榨取,而是循环的共生:微生物提供地核磁场的利用方式,人类则帮助它们突破太阳系的引力束缚,将光合作用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宇宙。
当次声波装置的第一波冲击抵达时,沈溯启动了模型。悬在空中的冰柱突然炸裂,淡蓝色的光雾如同被点燃的星云,瞬间笼罩了整个隔离区。在光雾的中心,沈溯的身体正在发生奇异的变化,皮肤表面浮现出类似叠层石的纹理,每一寸肌理都在与周围的生物电场共振。
林晓在观测台看到了毕生难忘的景象:那片光雾突然向高空升起,在平流层形成巨大的臭氧分子结构。随后,无数光点从结构中射出,有的坠入深海,有的飞向恒星,其中最亮的那一颗,正朝着银河系中心的方向缓缓移动。
三天后,联邦宣布终止冻土层微生物研究项目。官方报告将这一切归因于不可控的地质活动,但沈溯知道,真正的原因藏在那些飞向宇宙的光点里——它们带着地球文明的认知印记,却不再是可供寄生的养分,而是发出邀请的种子。
在修复观测塔的废墟时,林晓发现了沈溯留下的终端。最后一条记录是段全息影像:沈溯站在光雾中,身体正在逐渐透明,他的背后,是三十亿年前的蓝藻与此刻的冻土层微生物在时空中重叠的虚影。
“共生不是共享痛苦,”影像中的沈溯轻声说,“是共同创造新的可能。”
影像结束的瞬间,终端屏幕上跳出一行新的数据流。林晓认出那是沈溯与共生意识共同编写的公式,其结构与最新观测到的银河系旋臂引力场完美契合——地球文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宇宙递交一份打破寄生循环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