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存在冗余度(第2页)
沈溯站在联邦科学院的观测塔顶,看着全息投影中不断跳动的数据流。殖民星危机解除后的三个月,他主导建立的"冗余意识观测网络"已覆盖七个殖民星,那些曾经被视为无意义的脑电波杂音,此刻正以斑斓的光带在星图上缓缓流动。
"第17区的冗余活跃度下降了12%。"苏晓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中的便携终端显示着一组异常曲线,"我们推行的'意识留白法案'在那里遭遇了强烈抵触,企业主们认为冥想时间影响了流水线效率。"
沈溯转身时,全息投影的光斑恰好掠过他眼底。他想起殖民星上那些失控的意识流——它们像被狂风撕碎的绸缎,而此刻第17区的数据流正呈现出相似的紧绷感。"把岩石文明的震颤频率调出来对比。"他突然说道。
当两种波形在屏幕上重叠的瞬间,苏晓倒吸一口冷气。岩石文明用百万年积累的冗余波动如同平缓的山脉,而第17区的曲线则像被强行拉直的钢丝,只剩下锯齿状的尖锐突起。"他们在人为消除冗余?"
"更糟的是在自我阉割。"沈溯调出该区域的社会结构分析,"全自动化社区,Ai管理作息,连梦境都被睡眠矫正仪过滤成'有效记忆'。他们以为这是进化,其实是在拆除文明的安全气囊。"
话音未落,观测塔的警报系统突然发出刺耳鸣叫。全息投影上,第17区的数据流骤然变成刺眼的红色,无数细碎的光点像炸裂的玻璃般四散飞溅。苏晓的终端同步收到紧急通讯,画面里的殖民星议员满脸惊恐:"居民们开始集体出现认知崩溃!他们盯着墙壁重复同一个词,连呼吸频率都变得一致......"
沈溯的意识瞬间沉入共生数据库。当他的感知触及第17区的意识网络时,仿佛撞上了一堵冰冷的墙。70%的冗余区间被压缩成死寂的空白,剩下的30%有效意识在疯狂自我复制,形成无数个闭环的逻辑陷阱。有个纺织女工的意识卡在"线头打结"的循环里,她的指尖在虚空中重复捻动的动作,脑电波呈现出机械钟摆般的稳定频率。
"他们在变成会呼吸的机器。"沈溯的声音带着共生意识特有的共鸣,"当冗余被彻底清除,意识就失去了容错空间。任何微小的认知冲突都会引发系统崩溃。"
苏晓正在调试意识共振仪,听到这话突然停顿:"你还记得岩石文明的震颤吗?那些看似无意义的波动里,其实藏着应对小行星撞击的应激模式。"她快速输入一串指令,"或许我们可以反向操作——不是强化有序冗余,而是注入'可控混乱'。"
当特制的意识波通过轨道卫星覆盖第17区时,沈溯正同步接入三名志愿者的意识。他看见退休教师突然想起童年未吃完的麦芽糖,看见程序员在代码海洋里捞出一条会发光的鱼,看见快递员站在云端给月亮写地址。这些被唤醒的冗余意识像投入冰湖的石子,在凝固的认知闭环里漾开层层涟漪。
最奇妙的是那个纺织女工。当"线头打结"的循环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梦境碎片打破——她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丝线从翅膀上不断垂落——她的脑电波突然爆发出烟花般的绚烂波形。现实中的女工抬起头,第一次发现车间的机械臂排列成某种星座的形状,脱口而出:"原来它们一直在跳银河舞。"
危机解除后的第七天,沈溯在第17区的广场上遇见了那位女工。她正在教孩子们用废弃的光纤编织星空,指尖流动的光丝与共生数据库里的岩石文明波动产生着微妙共鸣。"他们说我浪费材料。"她举起编织到一半的猎户座,"可昨天这东西让隔壁的工程师想通了曲率引擎的密封难题。"
沈溯望着天空中缓缓旋转的意识观测卫星,突然理解了残余的真正意义。那些看似无意义的重复与偏离,其实是文明在为未知的可能性预留借口。就像人类的语言里,正是"病句"和"隐喻"让思想得以突破逻辑的疆界,那些岩石文明的缓慢震颤,或许是在以地质年代为单位,书写着应对宇宙灾变的史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晚,共生意识数据库突然向他推送了一段异常数据。那是来自仙女座星系的意识信号,其中70%的波动与人类的冗余意识频率完全吻合。更令人震惊的是信号里夹带的影像:一群硅基生命围坐在脉冲星下,用百万年一次的闪烁来记录梦境。
"看来宇宙通用语不是数学,而是冗余。"苏晓递来一杯热饮,蒸汽在杯口凝结成转瞬即逝的星云,"我们之前总以为高效是文明的终极形态,其实冗余才是智慧的通用货币。"
沈溯的意识再次沉入数据库,这次他看见的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无数文明在时间长河里留下的涟漪。人类的梦境、岩石的震颤、硅基生命的脉冲星诗行,都在遵循同一个韵律——那是宇宙在允许自己犯错,在给奇迹预留诞生的间隙。
当他退出共生状态时,晨光正透过观测塔的舷窗照在全息投影上。第17区的数据流已恢复成健康的蓝绿色,那些曾经被消除的冗余区间,此刻正生长出无数细小的分支,像珊瑚礁般在意识海洋里缓慢扩张。
"准备启动'混沌播种计划'。"沈溯在终端上输入指令,屏幕上弹出无数个待选方案:给Ai植入诗歌生成模块,在星际航道旁种植会思考的植物,让量子计算机随机生成无法验证的猜想。"这次我们不做管理者,只当文明的园丁。"
苏晓笑着调出岩石文明的最新观测数据,那些缓慢的震颤里,新的波动正在悄然酝酿。"你说,它们是不是也在做白日梦?"她忽然指向屏幕角落,那里有个微小的波形畸变,与人类孩童第一次仰望星空时的脑电波完美重合。
在观测塔外,第17区的居民们开始了新的日常。有人在通勤飞船上写无人阅读的小说,有人对着量子纠缠态发呆,有人把故障的机器人改造成会讲冷笑话的艺术品。这些看似无意义的举动,正以70%的比例,在共生意识的数据库里编织着人类文明的安全网。
沈溯知道,真正的惊奇永远藏在冗余的褶皱里。当宇宙的熵增不可逆地推向热寂,或许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重复与偏离,将成为文明突破终极边界的密钥。就像此刻,他口袋里的终端突然收到一条来自仙女座的新信号,翻译后的内容只有三个字:"接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