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与子同梦 作品

第168章 大汉给你们上桌的机会,你们才能上(第2页)

上来后,憨厚男子作一揖不吭声了。

这时候能不吭声?

“陛下,小人为陛下讲解。”刘徽抬头长叹,有时候真有一种带不动的感觉。好在这时候在刘徽身后的另一个人冒出头来,朝刘彻作一揖,非常体贴的要为刘彻讲解这东西。

“此乃木牛流马。陛下请看,此腹中可置于粮食。而四下都是转轮,无论是陆地亦或者是山区,皆可用于运粮。沙漠之地当然也可以。”本来看到那样一个非牛非马的东西,连刘彻在内都不怎么当回事,听清讲解后,所有人都震惊住了。

物资的转运,是漠北的两场大仗最大的问题。

刘彻是举一国之力而解决了运粮问题。

现在,一个非牛非马的东西,竟然可以把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如何不让人震惊。

“陛下可以试试。”既然详了试,一定是要当众来试试的,东西在这儿,直接就可以让它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到那样一个非牛非马的东西动起来,突然间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东西的大用处。

“怪不得。”汲黯的视线落在刘徽身上,感慨的一句怪不得。何尝不是在告诉在场的人,为何刘徽方才敢挑衅匈奴使臣。

刘徽触及汲黯的目光,冲他露齿一笑。没错,她就是因为有人把木牛流马做出来了,心理有了更多的底气,才会公然挑衅。

打仗这种事, 要是自己怕了,早晚让人拿捏住。

匈奴是不可能真正安分,他们无论何时都在寻找机会,等着将来一雪前耻。

北边不太平,不,是四周都不可能如愿的太平。

“一个强大的国家,无论处在何种位置,都要有和天下各国为敌的决定,更要具备那样的实力。暂时可以没有,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强大。弱国无外交。如大宛国,大汉能够用一句话决定他们的生死,前提是大汉足够强大。至于以后不想落得同样的结局,只有一个办法。强大,无论是军事,经济,都要足够强大。前线打仗打的是就是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徽淡淡的说起此事,让人知道,她从来不打无准备的仗。

想想看她几岁开始挣钱。

从小她就清楚钱的重要性。

那可是在刘彻都没有意识到钱的重要性的时候,她就已经铺下一个挣钱的摊子。

以后,和各国贸易往来,钱会越赚越多。

汲黯看向刘徽的眼神太过复杂。

不,是在场的人看向刘徽的眼神都非常复杂。

一个女郎,你懂太多,看得也太长远,用得更是太尽了些。

但凡刘徽郎君,都要高呼大汉后继有人。

可她是女的。比在场的所有男人都不逊色半分,甚至能够比得她的不过寥寥无几。

刘彻长叹,看着刘徽摇头,摇头。

他不用说话,该懂的人都懂他的意思。

因而,视线落在一直让人几乎忽略的刘据身上。

刘据压根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眼神,此时望向刘徽只有崇拜,他姐是真牛!

“父皇,中科院的人各有所长。乌柳擅长木工,您让他来修渠,他是肯定修不了。水流之事,须得寻如同常尚书一类的人。何处的水怎么流,如何改,如何堵,如何泄。”刘徽没有忘记这回事,中科院的人为何让刘彻生不满,无非是因为有人指出中科院好像养了不少废人。

“木牛流马乌柳做成三个月了,他认为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直没有上报。前几日我去了一趟,他的问题解决了,将能为大汉解决运输粮食的问题。”刘徽继续解释。

“父皇,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您对中科院的人要求别太高。”刘徽撒娇的冲刘彻提起。

中科院的人都有他们各自的长处,到目前为止,不能留下的刘徽基本都清理过。

“你的意思?”刘彻听懂刘徽的言外之意。

“他叫周可。往后中科院的事由他接管。常尚书和钟离夫人以后专管工部及鸣堂诸事。”刘徽没办法的,不能把整个中科院都搬到河西去,而且,不能把有用的东西都放在她的手里。

“中科院的研究不能系于我一人之手。权,不宜集中。”刘徽一看刘彻的意思就明白他想说什么,可她也有她的顾忌。

她希望中科院不是在她手里才能发扬光大,而是中科院因为自身的原因,就足够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得到大汉朝廷的认可。

刘彻知道刘徽何意,对于刘徽推荐上来的人,周可,刘彻道:“试试。”

“多谢陛下。”周可此人,不过才二十六七岁的模样,天生的笑脸,未语人先笑,看起来有些无害。

难免让刘彻不由的怀疑,眼前的人当真能够把中科院管好。

不不不,人不可貌相。

别的人都不用说,看看刘徽就知道。再没有人比刘徽看起来更无害的人?

事实如何?

刘徽方才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把一个国家用几句话的功夫就要从地图上抹去了。

“你多带着点,别让人不懂如何下手。”中科院的事都是刘徽在管,哪怕是常康和钟离没,担的也是管的名,实际上要说最了解情况的还是刘徽。

但刘徽的心思不可能只放在中科院,河西所处的位置太特殊,而且看看那些西域各国的人,还有匈奴,不让刘徽在那儿坐镇,一般人想把西域吞下来不知道要费多少时间。

刘徽不能困于一个中科院。

这也是刘彻会决定让刘徽把整个中科院的人带走的原因。

与其在长安不知所谓,还不如给刘徽放开的用。

然而刘徽不是那巴不得全天下的人都离了她转不了的人。

手下的事,一个个机构,她挑起头来,迅速把权利交给出去,愣没有想过把在手里不放。

有时候刘彻对于刘徽推权也会在想,是以退为进吗?

或许是有退的心,更多还是希望大汉可以健康的发展。权不能集中。

“诺。”刘徽为人争的从来都是机会,不忘冲刘彻道:“还请父皇下次传召中科院的人也挑挑。您不能让一个打算盘的人去打铁,门外汉跟不懂没有区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彻一眼扫过某个木讷的人,无论有人在说些什么,没有半点反应。

算了,像刘徽说的那样,不要对一心只有木头的人要求太高。

有大宛这个血的教训后,剩下的西域各国,包括匈奴在内,都不约而同的老实了。

与之而来,刘徽送上一份名单。

“鸣堂和太学的一些人员名单,可以提用,吏部过目。”虽为公主,又是尚书令,还是吏部的顶头上司,作为管吏部的汲黯,都不得不承认,刘徽定下的规矩,她比任何人都要遵守。

就算认为人可以提用,名单交上来,也得过吏部的手。

一听鸣堂和太学的人员名单,马上有吏部的官员上前接过,一眼看下来,有人小声的道:“鸣堂的人如此多?太学的人才几个?”

“你们不该问我,而是应该去问问太学。问问他们,我持父皇诏书去召人,怎么愿意为朝廷所用的人如此之少。”刘徽满口嘲讽的开口,把那嫌太学人少的人呛得不轻。

别一有事就往刘徽身上扣,请他们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好吗?

反正刘徽早料到事情一完结,名单一交上来,一准要闹出事。

瞧,是闹出事了吧。

被刘徽一呛的人一僵。

刘徽冷冷的道:“朝廷用人也不能强人所难的。他们不愿意为朝廷所用,按你们的意思莫不是想我去求着太学的人到鸣堂帮忙,招呼西域各国的人?”

那不能。借他们三个胆子他们也绝对不敢生出此念。

“臣无此意。”提上一嘴的人,是真看着上面一排排全是鸣堂的人,没有几个太学的人头痛。原以为或许有可能是刘徽的偏袒,一听刘徽的话,太学那儿得了刘彻诏令都没有几个人愿意报名,听从刘徽的安排,能怪他们没有人得刘徽举荐?

“太学,要整治整治了。”官员说话,刘彻当时没有说些什么,心里也有别的盘算,等只剩下刘徽和霍去病在时,刘彻冒出一句,视线落在刘徽身上。

刘徽问:“我不回河西了?”

那肯定是要回的。而且要更快回去才对。

“举荐的人都送上来了,你收拾收拾回河西。”大宛国的事就算让匈奴出面,后续的事情怕是都不会少,刘徽不回去盯着,要是有别的变故,怕是底下的人应付不来。

太学的事,在有鸣堂的情况下,刘彻决定放一放。

“而且各国的关税具体如何定制你最清楚,你要回去给人做出个榜样。”刘彻想到刘徽要管的事情不少,思来想去不能再把人留下,立刻把人放走才对。

刘徽没有意见,贸易的事一开始需要她,眼下事情都已经上手,具体如何落实安排下去自然有人会一样一样的办妥。

霍去病抿了抿唇。

刘彻挑眉道:“你们还年轻,先把国事安排妥当,等将来天下太平,有你们在一块的时候。”

哈,皇帝陛下是在解释吗?

霍去病瞥过刘彻一眼,“陛下,我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