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 章 便宜之法

“工试?”朱标闻言,心中顿时多了几分不悦。*晓_说~C¨m^s. ,耕′薪′蕞¨哙` 解缙何人,朱标自然也是知道的。

无论是基于原本的历史,还是先前各级官员的奏报,朱标对解缙都是印象深刻。

国子监曾上表,吉安有神童,三岁过目不忘,八岁日记万字。

而历史上,解缙也是辅佐明成祖朱棣编撰《永乐大典》。

只不过其结局却是被锦衣卫统帅纪纲灌醉,冻死在雪中。

先前朱标对解缙的判断便是此人确有其才,然轻狂自恣,自作聪明。

此时看来,倒还当真不假!

“朝廷科举,岂能儿戏?”

“你既己参与文试,又要参选工试。是想告诉朕,你乃文工全才,若朕不以重用便是无识人之明?”

“小人不敢!”

见解缙立时下拜,惶恐之极好似如遭大难。

老朱对解缙这个青年学子也多了几分爱才惜才之心。

“你虽有才,却也轻狂!”

“以后当谨言慎行,收敛锋芒。”

朱标闻言自然明白老朱的意思,便也不再多言。

而李景隆也不是痴傻之辈,见朱标没有开口制止,便立即将解缙带向西侧工试考场。

只不过等到二人走后,老朱见朱标静默不语,一时也多了几分慌乱。

左右无计下,接过解缙的文试考卷简单看了起来。

“标儿,这解缙确实有几分疾才。”

“你看这考卷倒也算的上成。”

“嗯。”

听到朱标兴致缺缺,随意应了一声压根就不看自己。

老朱尴尬一笑,继续说道:“这解缙有些才气,也算知礼。”

“咱虽饶过你下旨,可却也是念其有才。”

“没准将来还能把他留给咱家雄英!”

见朱标依旧不语,老朱随即揉了揉雄英的小脸蛋,笑呵呵道:“雄英,皇爷爷为你选才为臣,你高兴不高兴啊?”

“高兴.....”

“孙儿高兴.....”

“雄英高兴,你父皇便也高兴!”

被老朱这么一说,原本静默不言的朱标一个没忍住却也首接笑出了声。

“爹,雄英还小,他能知道什么。”

“成,你父皇也高兴了。”

并非朱标故意作态,逼得老朱低头。

只是解缙此举着实不妥。

既参与文试,又想参加工试。

有他这个前车之鉴,将来效仿的学子必然不在少数。+第+一\墈-书?蛧_ \更\鑫?醉*全?

最为主要的。

倘若解缙两试皆中第,那他便比寻常学子多了份筹码。

届时朝廷自然不能似对待其他单科及第的学子那般,似寻常一般来安排他。

若是不对其委以重任,是不是说明朝廷有轻慢才子之意?

要知道,无论大明还是先前历朝历代。

科举及第的学子中,若朝廷当真发掘出大才来,便也不会将其下放地方,历练三年。

多半便是首接留任京城。

被解缙这么一闹,一旦他两科及第,那朝廷便只得将其留任京城。

对这种借民情、舆论压制皇权的做派,朱标甚至不喜。

所以朱标些许不悦,也不是老朱绕过他这个皇帝,恩准解缙参与工试。

真正让朱标不高兴的,乃是解缙这点小聪明给他自己寻到了捷径,却让朝廷的科举制度陷入被动的局面。

“罢了罢了。”

毕竟是老朱亲口答应,朱标继续追究倒显得不孝。

“父皇既准解缙参与两科,便由他独享特例。”

“李景隆!”

李景隆一路小跑,快步赶到朱标跟前。

“传朕旨意,自此以后,我朝学子文试、工试只得二选其一。”

“若想换科,当等下次科举。”

“同年双科,明令禁止!”

“微臣领命。”

待李景隆拱手领命后,重新回到两侧监考之时。

老朱却将雄英放下来,让其自己在院中玩耍的同时,冲一旁朱标道。

“方才你不是说要甄选全才吗?”

“解缙若是两科中第,不正合你心意?”

“爹!”朱标拖长嗓音,略微有些头疼道:“孩儿方才说的两科全才,乃是文武两科。”

“而工科及第,入选为官,也属文臣。”

“除非那解缙证明其有军武之才,否则算不得全才。”

“这便是你苛刻了。”老朱微微挑眉,颇有兴致道:“咱倒觉得这解缙有些意思。”

“你看这文试考卷,当真有些意思。”

“解缙文采,儿子是知道的。”朱标接过老朱递来的考卷,简单翻看了起来。

“只是儿子刚将詹徽发往地方历练,却没想到朝中又要多一个自作聪明的糊涂蛋。”

一听朱标提及詹徽,此刻老朱也不由郑重了几分。

若依照朱标所言,解缙真是参与两科果真是怀着走捷径的心思,那给他的感觉还真和詹徽相差无多。

大明朝堂从来都不缺聪明的家伙,可偏偏就是些自负有才的人自作聪明,最后没几个能有好下场。*e′z?晓,税¨惘/ ?更·鑫`蕞-全,

似李善长、刘伯温这般,才智高人一等,却知道什么时候该表露才华的,才是最为聪明的人。

要不然便是詹同、李俨这些,才智一般却极务实,方能有大作为。

反倒是詹徽那些个自作聪明,时刻都想卖弄一二的,最后都没什么大出息。

“不过!”

或许是被解缙方才那番马屁拍的舒服,又或是认为解缙之才可传至雄英当朝。

老朱还是将解缙的考卷递到了朱标跟前。

“是否自作聪明暂且不论,解缙这篇国策之论,倒也写的入木三分。”

见老朱对解缙的考虑有如此高的评价,朱标也接过来仔细查看了起来。

半炷香后。

朱标放下考卷,沉声说道:“此国策之论的确算是鞭辟入里,只不过却不像解缙一个少年人能写出来的。”

见老朱嗤笑一声,饶有深意的注视着自己。

朱标当然明白此刻老头子是什么想法。

老朱必是以为自己轻视解缙。正所谓文人相轻,可归根结底便是有才之人自视过高,不愿承认其他才子。

于老朱心中,自己也算有些才智。

所以此时说解缙所书国策之论,有他人之见,假他人之言,乃是自己这个才子轻视解缙的才智。

意识到老朱误解自己。